按理說竹笛最容易製作,可是他偏偏不會製作。
他可以先用三根弦製作可供彈的琴。
至於調音什麼的,交給樂師自己研究。
馬林希望能夠找到更多擁有才藝的人。
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熱鬧。
如果種植業發展起來,他希望能夠把人口給集中起來。
比如說,一個村子生活幾百人,一個鎮子生活上千人。這樣子大家交流經驗的速度會顯著加快,然後社會科技、文化發展也會加快。
然後生活就會變得更好。
其實他心裡想在這裡搞出一些藍星沒有的東西。
具體是啥,他並沒有數。
他自己繼續非常勤奮的打磨著各種鋼材。
他離設計製作出精密機床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要機床是想做啥的?
生產機械裝置。
尤其是要想法子把蒸汽機給生產出來。
有了蒸汽機之後,各種工作都會省力很多。
像是臺鋸、刨床都不需要用人力驅動了,改成蒸汽機驅動就行了。
此外他想生產一種燒油的鋸子用來鋸木頭。
如果想讓這些機械裝置穩定的運轉,它們的零配件就需要製作的比較精密。
在蒸汽機方面他是實打實的被卡住了。
先不管蒸汽機的原理,在精密製造方面他是實打實的被難倒了。
他知道自己不管把手給鍛鍊的有多巧,最後打磨出的鋼材在平整度方面肯定始終存在問題,也肯定不夠方正。
如何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怎麼才能把金屬給加工的非常標準,具有十足的工業美感,而不是存在很多偏差?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
手工畫圓的話,怎麼才能畫的比較圓呢?
用圓規畫,或者用類似圓規原理的方式畫。
那麼怎麼把金屬給加工的比較圓呢?
同樣的方式。
用類似圓規原理的方式畫。
尺寸越小的圓需要越是精準的圓規。
怎麼把柱子給加工的比較直?
柱子兩端各用一根針固定,只能繞著針旋轉。
兩根針對的比較正。
然後讓柱子旋轉。
再用刀具對柱子進行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