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季似乎無比美好,原始人都對眼下的好日子非常滿意。
有紙,有竹子,這些原始人學會了製作風箏,還學會了製作孔明燈。
紙的意義那麼重大,結果製作起來卻這麼簡單。這是歷史書上所不會說的。
紙就是能夠加速原始社會發展的重要發明。
各種技術都可以被畫在紙上進行傳播。
比如風箏是怎麼製作的,孔明燈是怎麼製作的,也可以寫上去。
同樣的,馬林以化學手段鍊鐵的過程也可以被記錄下來。
此外四根棍子織布法、長弓的製作方法也必須被記錄下來。
馬林找到了一個天生畫畫就比較好的原始人,讓他把不少生活場景給畫了下來,馬林自己配上了一些華夏國文字。
希望能夠有用。
另外算術也可以以書的方式傳播給更多人。
馬林現在已經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了。
教會原始人使用阿拉伯數字也算是大功一件。
現在每天都會有外來的原始人想學會木工。
馬林對這件事持鼓勵態度,木工算是這個時代的聰明人,木工技術是這個時代最需要數學的一個領域。
為了學會木工,這些人不但要學會整數加減乘除,還得學會帶小數的加減乘除。
比如兩個桌子腿中間要裝一根橫木,這根橫木應該有多長?手上的這根木條究竟要鋸掉多少才符合安裝需求?
此外這些人無一不是急性子,想在兩三天內就學好木工,然後離開。
簡單的東西,他們不會數學也能夠進行製作,長寬是否合適只要拿去比劃就行了。
複雜的東西,那麼多部件,每一個部件製作起來都很麻煩,要是還透過比劃來確定尺寸,那就別製作了。
於是馬林就肩負著一個重要任務,儘快在短時間內教會這些原始人小學算術。
馬林自然會教他們怎麼畫圓,一根繩子一頭固定,另一頭轉一個圈,然後就繪製成了一個圓。
一根繩子拉直就自動成為一根直線。
馬林的直尺就是這麼製作出來的。
用銼刀反覆的搓,使它跟拉直的直線一致。
刻度是用刀子刻上去的,再用鵝毛筆描黑。接著在每一厘米處寫下一個數字,從一寫到兩百,這些數字也是先用刀刻,再用鵝毛筆描黑。
鵝毛筆的毛管,捏一下,插進墨水裡,一鬆手,就把墨水給吸了起來。
然後它會順著那個鋼筆尖一樣的尖頭向下流,寫出的字跡還算是較為均勻。
他是怎麼確定一厘米的?
他是按照自己身高一米七來定出一米有多長的,不準,但是有了這麼一個標準後,各種工作才好展開。
他既有比較長的直尺,也有比較短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