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一千多人口確實容易進行教學。
兩年多教會一千多人口還是比較簡單的。
這些技術本身就不難,看一遍就懂,產生的益處又那麼巨大,這些原始人自然樂意來學習。
目前這些人口還是分散的。
要是能夠聚集到一起就好了。
可惜大家都依靠捕獵和採集維生,住到一起的話吃不飽。
如果養殖業和種植業都發展不起來,那麼大家最好繼續居住的這麼分散。
豬嘴村附近這十幾個聚居點,家族關係相對來說比較密切。
所以他們才會自發的給親戚傳播這些技術。
只是交通如此閉塞,訊息的傳播極為緩慢。
那些步行兩百里來到這裡的人真是了不起。
然後就沒有更遠處的人來了。
在這種人口密度下,馬林最需要做的事情還是繼續向遠處走,找到那些零散的原始部落,自己進行教學,改善他們的生活。
這些改善都是立竿見影的。
這麼做的功勞也非常巨大。
他希望能夠有別的原始人也能夠專門從事這件事,沿著鳥巢平原一直走下去,把燒陶、製作弓箭和細石器、編織和紡織等技術傳播給更多的原始部落。
但是沒有誰有這個興趣。
他從果園村帶來的四位同伴能夠理解他的想法,別人的積極性都不高。
有人願意跟著他一起出門,但是沒有誰願意另外組隊,前往與他不同的方向。
原因還是交通閉塞,大家都不喜歡出遠門。
在外面住宿不如在家住宿。
家裡生活條件剛有好轉,抓緊時間在家裡忙碌比較好。
他在豬嘴村居住了四十天。
然後就帶著幾個夥伴一起向東南方向前進。
他現在相信一點,多做事,勤勞,多吃苦,不要受到各種規矩的限制。
一開始他們路過的都是野豬家族的零散的聚居點。
這些人把野豬作為圖騰。
馬林身上依然攜帶著麻皮口袋、布、粉條、紅泥陶器、加工好的燧石武器作為商品。
他一路購買調味料、種子、獸皮、各種石頭。
他希望能夠從石頭中發現金屬。
即使只是微量的金屬都好。
如果能夠有一根金屬針,大家縫製衣服的工藝就能夠改善一大截。
他也在注意尋找各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