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麻煩的問題就是洞的尺寸難以做標準,可能與轉軸不太般配。
即便如此,比起加工木頭、石頭都容易很多。
至於用來纏線的轆轤應該怎麼設計呢?
他也不需要它把線纏多好,蓬蓬鬆鬆的都沒問題。
做個米字型架子,固定在紡輪的轉軸上。
給架子增加點厚度就可以用來纏線了。
他的做法是,做兩個一樣大的米字形架子,都垂直於地面放置,再用八根橫木把它們的八個角的頂點給連線起來,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有厚度的架子。
把這個架子給固定在紡輪的轉軸上,能夠隨著轉軸一起旋轉。
這個紡車將會非常的簡陋,也很醜。但是能夠實現紡車的功能。
使用時候可能出現的最大的問題是,轉軸與外面的洞尺寸不一致,一轉起來就搖搖晃晃的。
至於怎麼進行改進,他心裡完全沒有數。
如果這紡車搖起來粥吱吱呀呀的響,刮擦音非常的刺耳,那麼可能他壓根就不想使用它。
但是如果它能用,那麼紡線的效率會提高很多倍。
一旦想明白了,那麼就動手吧。
首先是弄一根木棍作為紡輪的轉軸。
他找到的是一種手腕粗的硬木棍。
新砍的。
把皮給剝掉。
趁著潮溼,抓緊時間用石頭進行打磨。
磨掉接近一厘米厚度,使之更直、圓、光滑。
這花費了他一天的時間。主要目的就是讓它更直,更圓、更滑。
即使他的手藝不夠好,認真程度卻要展示出來。
加工好後,做出來的轉軸還是不夠直。他也沒有啥辦法。
接下來要用紅泥燒製紡輪以及支撐轉軸的中間帶洞的巨大的磚頭。
把挖來的紅泥放入一個大盆裡,倒入溫水,光著腳在裡面使勁的踩。
直到把紅泥踩的特別韌,然後先取出一大塊,做出一個圓形的比較沉的泥餅。
這泥餅的厚度跟磚頭差不多,直徑二十厘米,相對較圓,邊緣也做得比較圓潤。
至於怎麼做這麼圓,一根繩索一端固定,另一端繞一個圈,就會比較圓。
這是還很軟的紅泥餅。
用棍子在中心掏個洞,洞的尺寸儘量跟轉軸一致。
用轉軸反覆比劃了幾下子。
現在的這個泥餅重心不平衡,轉動起來會晃動,但是在燒乾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熱脹冷縮現象。
所以要等燒好之後再進行打磨,以使之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