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村所在的緯度,比馬林老家所在地還低一點,更靠近南方。
相比之下,土丘村的氣候狀況更像他老家。
即便如此,紅石村的冬天依然很冷。
現在已經比較凍人了。
馬林提到弧形的瓦,‘獨眼’說道:“一定要很圓麼?”
“不用。只要有弧形,而且大小尺寸比較規範就行了。”
‘獨眼’指著外面一塊倒v形長條狀陶器,說道:“我把泥坯放到上面,按一下,它就會自動產生弧形,你覺得用來當瓦可以麼?”
把四根竹片首尾相連綁在一起,就能夠形成一個模具。
把模具放在平坦的臺子上,把柔軟的紅泥填進去,壓平,就會自發形成一塊泥板,把模具拿掉,把泥板扣在那個陶器上,它就會自發產生弧度,雖然不是標準的圓弧,但是當做瓦片是足夠了。
那個陶器有三米多長,可以放很多泥板,並把它們加工成瓦片的模樣。
馬林當下就動手製作了兩片瓦的泥坯。
他觀察了一圈,說道:“我認為這個樣子是可以的。”
”那鋪在屋頂上怎麼防止漏雨?倒扣著鋪麼?兩兩的縫隙怎麼辦?”
馬林說道:“先正著鋪一層,兩兩之間不是縫隙麼?再沿著縫隙倒扣著鋪一層,正好把所有縫都給堵上了。我演示給你看。”
然後又把一塊薄泥板扣在那個陶器上,壓彎,然後拿過來。
先前兩塊並排放,中間有道縫,新的這塊倒扣在縫上。
‘獨眼’說道:“讓我想想。”
想了一小會,說道:“明白了,你真是聰明,這樣子鋪出來的瓦肯定防雨效果特別好。”
馬林心說,幾千年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能不好麼?
他又動手製作了三片瓦的泥坯,來進一步表演怎麼鋪瓦。
找了個斜坡,先兩片瓦正向並排放。
再拿兩塊瓦,壓著它們的邊緣,向上鋪。
再拿兩塊,倒扣在它們正中的縫隙上,也是一塊壓著另一塊的邊緣。
‘獨眼’看到後表示跟他想的一樣。
然後問道:“要燒多少塊這種瓦?”
馬林開始犯糊塗,說道:“我也不知道,少說也得一千塊吧?”
“一千塊夠不夠?”‘獨眼’問道。
馬林說道:“不夠。得奔著兩千塊燒,如果剩了,以後還有得用。”
‘獨眼’說道:“你看我這屋頂,我也鋪上一層瓦。”
馬林說道:“人手可能不大足。”
‘獨眼’說道:“喊兩個人來幫我製作泥坯,我開動四個爐子一起燒瓦,一爐估計能燒五六十塊,一天能夠燒八爐,四天才能燒好。”
馬林說道:“也就是一天要製作五百個泥坯。大約需要兩個人從早忙到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