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間房,二十多平米。
他們希望一上午能夠把牆壘好,上方屋頂也造好。
這個流程他們並不夠熟悉,還有點陌生。
‘大力’吩咐這些人壘的仔細一點,不要歪了,否則得拆了重新壘。
“要是住上不到一個月,牆就斜了,甚至要倒了,我會覺得丟人。”
‘大力’說話非常利索。
事實上,日子過得好,閒談的時間多,心情好,大家的表達能力都在快速的提高。
馬林自己也動手壘。
有一個人帶著‘瓜臉’一起出去撿樹枝。
馬林提了一個要求,後方的牆壁上要留一個寬半米、高半米的洞。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他進行解釋,這裡要造一個爐子,讓煙向房子外面跑,爐子上會有煙囪,這樣子生火取暖的時候自己不會被煙給燻到。
這些原始人都是非常驚訝的態度。
造房子對他們來說是最近才掌握的技能,至於壁爐和煙囪,他們先前就沒聽說過。
他們的石頭房子沒有窗子,裡面生火的話,煙就沒地方飛,於是就非常燻人。
還有個問題就是,關著門燒木炭的話容易一氧化碳中毒,馬林反覆向他們強調過。
一個壁爐可以解決掉這種問題。
之所以不把壁爐給造的更大,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加工石材,半米寬的洞上方如何壘牆?需要條石做支撐,他們只能取天然的條狀的石頭,而尺寸越大,越是難以從山上找到。
馬林已經找到了兩塊條石,並列在一起可以搭在壁爐的洞口上方。
馬林老家的農村人用柴火燒飯,雖然有煙囪,但是廚房裡經常濃煙滾滾,因為他們的煙囪是裝在側面的,而且連線口非常小。
壁爐的柴火就在煙囪下面燒,而且洞口較大,煙會自動被吸走。
於是壁爐又清潔,又溫暖明亮。
在這種沒有窗子的小屋裡,實在是好東西。
馬林自己挖來紅泥,澆上水,攪拌,形成了粘結劑,主要目的是用來建造壁爐所在位置的牆壁。
人多,壘的也快。
天然的石塊稍微加一些溼軟的紅泥就能夠壘起來了。
半路又來了兩人幫忙,於是壘的速度更快。
壁爐的位置按照馬林的要求留了七十厘米高半米寬的洞口,上方架了兩塊條石承重,並且用紅泥和碎石填充縫隙。
要壘三米高,到了高處必須搭建木架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