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可以教會它們一些語言,邀請它們進行交流,只是最簡單的交流就行了。
最簡單的交流就是’你該不該吃我‘。
這種語言學的好可以免死,學不好死了活該。
他希望身邊能夠有足夠多的野生動物學會這種語言。如果有一隻老虎、兩頭豹子、三頭狼都懂得跟他進行這種討價還價,以後的日子就會安全很多,也省心很多。
一定要試著對它們發出叫聲,越簡單越好,裡面含有情緒,鼓勵它們進行回應,等到交流的足夠多,以後就可以一起生活了。
然後就形成了社會,他會成為統治者,制定秩序,驅逐入侵者,懲罰、放逐、處死不遵守秩序的動物。
這是一種思路,而且是非常出色、實用的思路。只是想掌握其中的訣竅需要很多時間和努力。
關鍵是他怎麼學會與野獸動物對話。
有的動物聰明,有的蠢。
其實這種事做起來非常的難。他心裡也充滿了疑慮。如果一頭老虎向他衝來,他不能轉身逃跑,而只能直面它,遠遠的向它發出質疑的叫聲,並握好武器,做好防備。
萬一這老虎不肯停下來,一直向著他衝來怎麼辦呢?
那就只能應戰了。
他的推論在於,他的質疑聲能夠對老虎產生影響,使其動作變得更有破綻,更容易被看懂,他也將獲得更多的生機。
反正就是動手之前要多理論。
這是他的真實想法,如果說出去可能會受到笑話,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也是靠譜的。
但是他敢不敢進行嘗試?
遇到老虎的襲擊真的進行理論?
有用麼?
他預設這是有用的,但是會持有懷疑。
他要做的是多觀察,保持克制與耐心,改善自己的荒野道德,嘗試更多的瞭解野生動物的心理,而不是把它們都當做敵人。
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不能亂來。
他做什麼可以促進荒野的繁榮?
種植果樹、蔬菜、瓜,植樹,清理混亂的草堆,讓貧瘠的土地逐漸變得富裕。
野生動物遵循本能行事,尤其是狩獵本能,一些行為會顯著的增加它們的狩獵慾望。人要是與自然對立,肆意屠殺它們,在沒有武器的時候害怕它們,都可能會引來它們的襲擊。
關鍵是要有端正的態度與它們共同生活,跟它們談判和交流,獲得它們的認可,以後便可以在它們之間安全的來往。藍星有個動物攝影師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馬林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從各種方面說,人類都有充分的理由比野生動物適應的更好。
像馬林這種人,本身遠比野獸更聰明,也擁有更多知識,沒有理由比野獸生活的差。前提是,他必須懂得荒野的道德。
他願意與野生動物談判,使得野生動物也擁有了與他談判的機會,雙方的相處會簡單很多。
關鍵在於,他要能夠透過交流給野生動物施加影響,使其取消對他的攻擊慾望,如果強行發起攻擊,行為也會反常,從而使他能夠從容閃躲,或者進行反擊。
他必須忍耐的是恐懼、急躁的心理,必須直面生存的壓力。
對荒野道德的理解使他出門的時候膽子壯了很多,不再那麼戰戰兢兢、猶豫不決。
他敢於揹著簍子出去採集野菜、樹枝、石頭,給羊割一點草,而不用那麼擔心被襲擊的問題。
大部分野生動物都是容易相處的,但是有少部分非常極端,已經走上了滅亡的邊緣,對它們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