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心然所講的,是一個佛語故事,這個故事,暗喻人孔雀王的幡然悔悟,以及人類的見識短淺。用以說服那些執著於眼前的人的愚蠢以及貪婪。曾經廣為流傳。是以,經常頌讀佛經的陶心然記得清楚。此時講來,倒也是娓娓而談。
佛經的故事就在於博大精深。通常,一個小小的比喻,就可以詮釋一個深刻的道理。更有甚者,你每讀一次,站的位置不同,年輕閱歷不同,所得到的理解,還有悟出來的道理,還有妙義,也頗為不同。是以,在世人的心裡,被引為經典。
不得不說,聽了陶心然的故事,在場人的,都開始低頭深思起來——若是孔雀王留在自己的宮殿裡,不是去一心的討好青雀,還會有他日之劫麼?
那個獵人,放棄了唾手可得的金銀財富,只為了一個空洞的承諾——那個國王,因為眼前的短淺的利益而被迷住了心竅,反被孔雀王走脫……
這個故事,歸根到底,也只是現實與利益的問題——每個人,都只看得到眼前,每一個人,都只執著於自己想的東西,並為此不惜付出一切的努力,一直到了最後,得不償失。
這也是一個放棄和取捨的故事。
孔雀王放棄了他的五百個妻子,獨獨選擇了青雀。那麼,他必須的,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幾乎喪命。
那個獵人,為了一個空洞而渺茫的承諾,而放棄了無盡的財富,那麼,他所承擔的後果,則是一個永遠沒有辦法兌現的諾言。還有回歸貧困的原點。
那個國王,因為眼前的短暫的好處,而被孔雀王用巧計逃脫。那麼,他同樣地,也要承擔起一輩子的悔恨。
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因果迴圈,就彷彿是人的血液一般,直到人的生命消失的那一刻,就不會消失。可惜的是,如此淺顯易懂的道理,要到了一切終結之後,才會真正的明白。
終結,其實只是另一個開始。
只是,所謂的道理,通常是在明白之後,就已經晚了……
端木齊微微扯了扯唇,然後,給了她一個大大的微笑:“那麼,你的意思可是想要告訴本殿,本殿就是那個愚蠢的大王麼?”
雖然陶心然說得極其陰晦,可是,端木齊還是聽明白了,敢情在這個三皇妃的眼裡,他就是那個愚蠢的大王?
322——孔雀王的故事[四]
“呵呵……”陶心然忽然展顏一笑,她望著端木齊搖了搖頭:“不,在弟媳的心裡,太子殿下是那隻孔雀王……”
陶心然的話才一落音,滿堂之中,眾皆嘩然——
卻原來,在那個女子的眼裡,那個自詡為王者的男子,只不過是一個拋下了五百個妻子的孔雀王而已……
端木齊的臉也沉了下來,只能說,這個女子太不知道好歹。卻原來,在她的心裡,他連一個“人”都算不上麼?
孔雀王,孔雀王——放下只是一隻扁毛畜牲不說——即便陶心然並沒有諷刺端木齊的樣子。世人誰不知道,在這草原之上,所有的人都只喜歡那閃電擊,雷博擊長空的雄鷹。而並非那個羽毛華麗,動輒就喜歡賣弄自己的孔雀。就連那個故事裡。那個孔雀王咐喜歡賣弄,只會賣弄,喜新厭舊,將對自己生殺予奪的權利給了他人,到頭來,落了個被人利用,被人羞辱的下場。
於是,輕輕地旋轉著手裡的金盃,端木齊壓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