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和高覽很快抵達了軍營。
四人在大帳中一番商議,最後做出了決定。
由高覽領一千地利卒坐鎮任丘,衛寧、徐晃和張合即刻前往易縣抵禦公孫瓚的大軍。
這個提議由衛寧提出,一開始被張合所否決。張合認為,應該集合所有的兵力在在易縣抵擋公孫瓚的攻勢,如果能夠在易縣擋住公孫瓚,那他根本沒有辦法攻到任丘來,而且經過這一番的清洗,任丘短時間根本不會出什麼亂子。
分兵,反而會給公孫瓚可趁之機。
但,衛寧也有自己的理由。
首先,這一千人並不會對大局起到什麼影響。
衛寧這次帶兵是六千,而張合所帶計程車兵是三千,分出一千來,依舊有八千士兵可以用來戰鬥。
攻城者想要攻下一座城池,往往需要數倍的消耗才能夠攻下來。若對手不是公孫瓚,衛寧甚至覺得這八千都有點多的過分了,公孫瓚的才只有五千人馬呢,指不定這五千人馬可能也是虛的,不過五千人太少了,可能性不打。
再者,這一千人防的不是公孫瓚,是袁紹。
若是公孫瓚久攻不下,那就需要袁紹出手了,畢竟公孫瓚一點好都沒有得著,起不到恫嚇的效果,袁紹又怎麼讓韓馥讓出冀州來交給自己呢?自己派出的說客估計都不知道該說冀州必敗呢。
且這一千士兵給高覽坐鎮任丘,衛寧要高覽做的,就只是防守。
為的是給在易縣防守公孫瓚的自己一個反應的時間,就算是任丘遭到了袁紹的偷襲,那他們也有足夠的時間折返援救。可不是和袁紹正面硬剛,否則也不會只給這一千人了。
至於,為什麼是高覽。
徐晃,衛寧不會讓他離身,至少自己在沒有太史慈那樣強勁的武力之前。張合的話,性格不夠沉穩,戰術善變,好用奇計,高覽雖然木訥,但是性格沉穩,是最佳人選。
其餘的八千人馬,即刻啟程前往易縣,為接下來的戰鬥做準備。
幾人又商議了許久,在還沒開戰之前,把可能會遇到的情況都列舉出來,並選擇其中有必要的進行預備,這是衛寧打仗的習慣。
第二日清晨。
騎著戰馬,左右分別是徐晃和張合,統兵出行,衛寧回望任丘,有點奇怪。
上一次自己用的招募令,沒多久,太史慈就來了,這次招募令都用了好幾天了,怎麼招募的那人還沒來?
本來他還想在任丘縣等那人來的,現在,計劃趕不上變化,只能先行離開了。
說不定,那人正在易縣等著自己呢。
....
涿郡,范陽
公孫瓚坐在首位,左右垂手各坐著自己的大將,嚴綱、單經、田楷,還有一人白臉、大耳、面善寬仁,背後站著兩位猛漢,一人紅臉、美髯、面龐而忠厚,手持一杆青龍偃月刀,曾在十八路諸侯上討董卓上揚過名。一人黑臉、雜須,怒目圓睜,好似活閻王,一杆丈八蛇矛插在身側。
如果衛寧在這裡,一定眼珠子都瞪出來,劉關張!
公孫瓚捋著自己的青鬚髮問:“這韓馥派何人駐守易縣?”
“回將軍,破十萬白波的衛寧”田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