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仄聲就是古詩讀音中平、上、去、入四聲中的後三個。
推廣到普通話,就是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每聯都是一個對句,一句中平仄相間,對句中平仄相對,上一句用平聲的地方,下一句就必須用仄聲。
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些都是可行的。
個別不太重要的地方,例如每句第一個字、某些情況的第三個字,可以稍微放鬆限制,可平可仄,其餘的位置都是嚴格限制的,如果平仄不調就叫做出律。
最後,還要求“粘對”。就是說兩聯之間,上一聯的尾句與下一聯的首句,二、四字的平仄要相同。
此外還有拗句、拗救等講究,這些就稍微複雜些了,一時半刻講不清楚,方丈也只略微提了下,並沒有細說。
方源等方丈解說完之後,看向眾人:“你們還用我再說得明白些嗎?”
不少人都搖了搖頭。他們只是沒研究過詩詞格律,一旦有人跟他們說了,倒也不至於聽不懂。
現在一看,齊熠的詩的確有很多出律的地方,例如……
還是別舉例了。——太多,舉不過來!
就算初學寫詩的人,也不該犯這麼多錯誤!
齊熠不知道自己這首詩有出律的地方嗎?
他還真不知道,這是他找朋友幫忙寫的。能湊齊五八四十個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至於格律,那個朋友和他一樣,都是半懂不懂,模仿一些古詩寫幾句還可以,原創一整首詩,顯然有些為難他們了。
齊茹雲不服:“方源,說誰都會說,做起來可不容易,要想一個字都不出律談何容易?正所謂‘看人挑擔不吃力’!”
其他人說什麼的都有。
有人說:“姓方的,有本事你也作一篇,讓我們都來看看!”
也有人說:“光會說不會練,假把式!”
方源微微一笑:“我說過了,我對於寫詩也只算略知一二。不過,如果是這種亂七八糟的詩,胡謅幾句也沒什麼難的。”
走上前去,提筆就寫。一行行瀟灑地王羲之行書,就在他筆端湧現!
邊寫有人邊念:
“詩成酒後天將暮,雪降春前花不開。
落日影隨愁意散,瑤琴聲動玉人來。
琴聲日影堪追憶,秋色彤雲映露臺。
紅葉山居濃霧裡,楓林小路盡青苔。
少年子弟江湖老,道左相逢思緒飛。
鐵血何需霜刃試,丹心莫使落塵灰。
老夫方悔鬢如雪,歲月無聲推復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