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痛苦的抽泣著,雖然是件十分不想提起的事情,但還是咬著牙,哭一會兒,講一會兒,讓麟世子他們聽了個大概。
從那婦人的嘴裡,吟兒知道了,剛才他們駕車穿行於其間的那個村莊,原來叫做東宛村。
東宛村屬於文貝郡治所直轄,是一個擁有眾多人口,大片肥沃良田的富庶之鄉。
如此風水寶地,看官們想都不用想,便可以猜得出,這東宛村的村主,定然是個富得流油的主。
這位婦人的悲劇,便是拜那位富得流油的村主所賜。
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需從五年前說起。
這位婦人被當地村民稱為鄭劉氏,夫家姓鄭。
丈夫的大名叫做鄭大福,是一個有見識有擔當的男人。
說起這鄭大福來,也算是個極有本事之人,他是孤身一人流落到這裡的外地人。
這座村莊,有大小人口一千多人,除了鄭大富不是村主家的奴隸之外,全村這上千多口人,全部都是奴隸身份。
所以說,與整個村莊的奴隸們相比,鄭大富無疑是個幸運之人。
他可以不用被村主奴役,盡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為他的自由之身,加上還能做些小買賣,便被精明的劉氏父親給看上了,將舉目無親的他收留下來,還認做養子。
劉氏到了成年,老人便讓這一對異姓兄妹成了婚。
因為家中沒有其他的子女,夫婦倆便沒有另立門戶,而是選擇和老父親生活在一起。
將來養老送終的事情,便順理成章地,落在了鄭大福的身上。
成婚之後,鄭大福便頻繁地出門,在人口稠密的文貝郡治所內做起買賣來。
到了生意的淡季,或是有了臨時的空閑時間,才會回來與家人團聚幾天。
經過幾年艱苦打拼,鄭大福完成了原始積累,家道開始殷實起來。
富裕之後的他拿出銀兩,高價將老岳父和妻子的賣身契,從村主手上贖了回來。
從此,這個村莊便有了僅有的一戶,不是奴隸的莊戶人家。
隨著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劉氏一家便成為了,這方圓百裡排名第二富足的家庭。
村民們在碰到個救急的時候,便會跑來找劉氏和他的父親出手幫忖一下。
劉氏是一個善良的婦人,從來不忍心拒絕別人的求助,常常會盡自己的所能,來為他人提供幫助,從不讓來人空手而歸。
村民們只要一提起,這善良的一家子,便會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來。
猶記得是五年前的春節前夕,準備與家人吃團年飯的鄭大福,匆匆趕回家來。
他沒想到剛剛前腳到家,後腳就跟來了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