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武陽城外,袁紹修建大量土臺、圍牆、箭樓,連點成線,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壓縮城外空間
袁紹軍弓弩配備比例極高,士卒們輪流居高射擊,給東武陽極大壓力。
城中士卒傷亡頗多,又缺衣少藥,而援軍遲遲不至,士氣日益低迷
郭圖、荀諶等勸袁紹速戰速決,緊抓擊敗安東水軍之戰略機遇期,迅速拿下東武陽,繼而渡過黃河,收復兗州腹地,將劉備濟水之南…
之前賈詡一篇檄文,激化袁氏諸子之矛盾,更挑撥得袁紹麾下部分豫州老人與冀州人離心離德
田豐便道:“我軍連年征戰,如今公孫瓚在北,大敵也!而張燕在幷州、張楊在河內。
安東本強,若不彙集大兵,一時難勝。若匯聚大兵,攻劉備、臧洪於兗州,則公孫瓚、張燕襲冀、幷州之後。
此故之前定策——南守而北攻也。”
郭圖:“非也。之前,安東水軍縱橫大河之上,我軍過河,極易糧草被斷。如今,已大破安東水軍,加之大河不久將冰封,故後勤無憂。
何況冬季幽州寒冷,公孫瓚麾下多烏桓人,正利寒冬,我軍北上補給線長達千里,極易被騎兵切斷,亦難勝之……
此所謂彼一時,此一時也,豈能固守一策而不知變通?”
田豐:“不然,兗州之地,大多暫許給袁術、呂布,我軍若大舉過河,袁術、呂布必心懷戒懼。
即便盟友之勢不破,二人也必不肯盡力,劉備就可集兵攻我……
反之,可利用袁術、呂布以牽制劉備,坐收漁人之利……”
許攸:“昔日公路皆聽命盟主,此時…”
“夠了!都住嘴!”袁紹長身而起:“容我三思。”
對東武陽穩紮穩打,是根據田豐等穩健派戰略
要劉備不來救,就可順勢攻下東武陽,外圍土丘壕溝營房與東武陽一併,就可作為南部穩固的戰略支點
若劉備來救,也可依託現有的設施和水軍防守,消耗安東軍士卒和大批糧餉…
袁紹定了定神,朗聲道:“孫子曰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
淮陰侯列傳有云: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炊,師不宿飽…
東武陽距離鄴城只三百餘里,距離琅琊約千里,又是隆冬時節,河流將冰封,水運將停,安東軍必定承受數倍於我軍之糧餉、柴草轉運壓力。
故我軍與公路、呂布各駐要害,持久而屯,以待其疲,實乃上策…”
當年董卓掌控了精銳的涼州、關西、北軍…士卒多而精銳,把曹操、劉岱、張邈在滎陽打得大敗,把孫堅追得逃入山林,可謂勇不可敵
袁紹、袁術、劉岱等自雒陽北東南三面屯守之,高牆深溝而不與戰,不到一年,雒陽糧草不濟,董卓燒雒陽而西遷…涼州諸將最終衰亡
袁紹考慮到公孫瓚、劉備善用兵且多騎兵,野戰風險太大,這次就打著同樣的主意,屯而守之,將善於運動戰的劉備軍,拉到守城戰來,以揚長避短,且待時變
袁紹走出賬外,踏上東武陽西牆外最高大土臺,看著天寒地凍的遠方楞楞入神:“我計得售否?”
咋大多數中下層將士都以為袁紹為如何攻破東武陽而思慮,只有田豐、郭圖、許攸等少數幾人知道,袁軍大營雖然每日炊煙不變,實已少了許多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