幷州雲中張楊本自領上黨太守,意圖按照袁盟主指示進攻河東。
董卓之前曾為幷州刺史,知道幷州有煤鐵之強,鹽礦之富,河套之馬,對幷州極為重視,派遣女婿牛輔進入河東,並支援黑山軍張燕等攻擊上黨。
張楊不是對手,向同為何進故吏的盟主袁紹求助。袁紹令張揚向東退卻,與南匈奴於夫羅一起,將主力屯守在魏郡以西的漳河兩岸,緊緊守住上黨與鄴城的交通要道“滏口陘”,以抵擋黑山軍、牛輔軍。
時間長了,韓馥心裡擔心,其一糧食消耗過大,其二豪傑多歸心袁紹,為之所用。其三張楊佔據著幷州、冀州的交通要道,而袁紹或其盟友佔據著南下,西進的土地,隨時可能反過來欺壓韓馥。韓馥於是減少供養,希望能使得張楊、袁紹等軍隊部眾離散返鄉,數量減少,以獲得更大安全感。
沒過多久,袁紹還沒動作,董卓卻動了。給予張楊河內太守一職,並對於夫羅也有褒獎,直接導致張楊於夫羅倒戈叛逃。身為涼州人的鞠義,更是董卓拉動的重點,給予了郡守、雜號將軍之職。
鞠義高興的同時,就想回關西,這個打算像捅了馬蜂窩一樣,造成韓馥對鞠義的嚴重對立,給袁紹創造了契機。
南陽逢紀對袁紹說:“將軍要舉大事,必須據一州而非一郡,兵丁才足夠、財政收入才能持平,冀州就是這個地方。”
袁紹:“可冀州兵力強大,我方糧草不濟,要是生了齷齪,打不贏怎麼辦?”
逢紀為袁紹規劃逐虎吞狼的策略。
袁紹於是寫信邀請公孫瓚共分冀州。公孫瓚得到書信大喜,聲稱南下討伐董卓,實際上佔據冀州北部郡縣,劉虞也不制止他。
孫堅攻下雒陽後,董卓西歸長安,袁紹則從河內向東到延津即酸棗北黃河邊)。同時派遣了一大批名士千方百計說服韓馥:有外甥陳留高幹,有韓馥的潁川老鄉辛評、荀諶、郭圖等,有冀州本地的張導、張歧。這些人勸告韓馥,一個公孫瓚已不可力敵,要是袁紹也派兵來爭冀州,韓馥就是有九個腦袋,也不夠用。
韓馥懦弱,認為袁紹是自己的盟友,如果讓冀州給袁紹,不僅公孫瓚無法攻擊自己,還能得到良好的名聲和袁紹的厚待。
“不可!”韓馥之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高呼:“冀州帶甲百萬,府庫中的谷粟足夠現有的軍隊使用十年。袁紹需要我軍供給給養,如同股掌上的嬰兒,只要不給給養,就如同斷絕哺乳一般,立即可以餓死他,怎能將州刺史讓給他呢?”
“鞠義反叛於內,而冀州四面受敵:西有黑山軍、諸山谷賊軍,東有黃巾軍,北有公孫瓚,南有袁紹。”韓馥善於治理而不擅長戰爭,“我本袁氏故吏,才德不如袁紹,佔據一州實在不應該。”
韓馥的屬下,常山趙浮等人將步弓弩兵萬餘人屯於洛陽以北的孟津,連夜帥兵趕回來試圖說服韓馥:“袁紹已無兵糧,所以在延津,是為了就食於兗州。只需要屬下等守住清水,十天半個月,袁紹之兵必無糧子潰!”
韓馥依然死了心讓出州刺史,還搬到中常侍趙忠故居居住,遣子送印綬給袁紹。冀州刺史原從事十人皆棄官逃走。
袁紹進入冀州,領車騎將軍、冀州牧,以韓馥為奮威將軍。任命冀州名士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以許攸、荀諶等為謀士。冀州人口最多時高達600萬,如今也有半數,袁紹從此實力大振,有光武皇帝之勢。
。。。
袁術聽說袁紹奪得冀州之後,大怒不已,更讓他氣憤的還在後面。
袁紹令曹操同豫州刺史周喁南下豫州,合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九江太守周昂等之力,發兵數萬偷襲袁術所據汝南、孫堅所據潁川。
孫堅感慨功業不成,兄弟內鬥。袁術更怒:“廟算有餘,克復雒陽,而良圖不果,功敗垂成!豈非袁紹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