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飛行的初始階段,風險比較低。離得遠,又小,又不像是光矛、導彈、宏炮那樣有那麼大的動靜,不太容易在遠距離就被發現、被攔截。
而在他們大約飛過了戰場大半的距離、即將進入到敵人重點的近程火力攔截領域的時候,鷹馬號發力了。
在此之前,它的存在感有點低,基本上就放一放麒麟戰機,配合己方的艦隊火力目標,抓一些巡洋艦、驅逐艦打一下,起到一些騷擾作用。龍象戰機、乃至於那種自殺性質的巡邏艦,放出去就要打出效果的,不然很虧。但實際上,在先前的戰鬥中比較難有這種機會。
但此時該它發揮作用了。
目標直指機械教戰艦中的兩艘龍蛇級戰巡。
這兩艘戰艦,也正是星際戰士們跳幫的目標。
鷹馬號分別往這兩艘目標身邊,彈射投放了一艘巡邏艦,以及二十架以上的各級戰機。
這些被投放的火力,在就位之後,拉滿火力,無視護衛艦的威脅,無視戰巡本身的威脅,竭盡可能的將自身的火力傾瀉了出去。
造成的傷害,是比較明確的。
尤其是被丟到臉上之後,有些火力,可以穿過虛空盾,直接對艦船進行打擊。
兩艘龍蛇級戰巡,各自身上都吃了不少貨真價實的打擊。
但是,沒能把船打爆,非常可惜,並且也不會對戰局產生明確的影響。
在此時,星際戰士們的登艦魚雷紛紛到了。
航母投送的艦船、戰機,打傷害都還是其次的,最主要的就是透過突然的襲擊,打亂敵艦的部署,吸引注意力。
他們還是完成了目標的。
當登艦魚雷和登陸飛船抵達時,敵人的攔截火力,並未能夠完好的發揮出來,被先前航母投放的艦船給吸引了注意力,再臨時調轉火力來攔截這些登艦魚雷和飛船,就力有不逮了。
被投放出來的登艦載具,數量是非常多的。其中相當一部分,裡面沒塞人,或者只有少部分陸軍、海軍陸戰隊。說難聽一點,他們確實就是炮灰的定位。
如果他們登陸成功了,會跟星際戰士們一起行動,提供幫助。但他們最大的作用,還是為了在登艦載具飛行的過程之中,作為干擾項。
最多隻有十分之一的登艦載具有星際戰士,剩下的不是空的,就是裝了些炮灰。
哪怕敵人的近程火力被吸引走了,但實際上,還是有三分之一的登艦載具遭到了摧毀。因為登艦載具的飛行軌跡、佇列,也是特別被安排過的,被摧毀的裡面,多數其實也是炮灰。
總的算下來,在登艦過程之中犧牲的星際戰士,沒有超過百人,大約就七八十的樣子。
剩餘者,基本都完成了登艦。
登艦魚雷、飛船,狠狠的砸進了艦船裡面,星際戰士們,以及還活著的一些‘炮灰’陸戰隊戰士們,衝進了艦船之內,並與這兩艘龍蛇級戰巡裡面的護教軍,展開了交戰。
打著打著,就開始覺得有些不對勁了。
敵人可不是單純的護教軍,在之前的戰報中提及到的、那種生物改造和機械改造並存的單位,全都存在。
這些怪物,仍舊不是星際戰士們的對手,最終還是被擊垮了。
但是,星際戰士們也並沒有全都能夠完成自己的戰鬥目標。
他們當然不是來奪艦的,現在根本沒有奪取艦船的條件。
他們是來摧毀艦船的。
無論是毀滅掉作為艦船大腦的艦橋部分,讓整個艦船失去指揮中樞,還是摧毀引擎部分,讓艦船失去動力,乃至於在彈藥庫、在燃料庫引爆,直接從內部摧毀艦船……總之,是要讓艦船失去戰鬥力。
而且要快,慢騰騰搞上一兩天才搞定,那有什麼意義?恐怕海戰都已經進入到末端,甚至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