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不是假的,但對於臣子來說,他能做的也只是應急,而非是主動出擊。
因此,朱瞻垶能做出來的那些事情是他不能做的。
這對於張輔來說就是一件好事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他本來就因為功高蓋主而擔憂不已,甚至還在暹羅做出了那種事情,雖然那是朱棣暗示的,但人家也沒明說不是?所以雖然是心照不宣的事情,但張輔只能自己抗下來。
不過這無所謂,因為這也是張輔想要的,這樣做能夠極大地“影響”到他南征安南的功勞,使得他不會功高蓋主。篳趣閣
現在,朱瞻垶北巡後所發生的的一系列的事情對於張輔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朱棣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讓張輔去肯特汗山,去幫助朱瞻垶。
朱瞻垶是什麼人?是皇太孫!
是什麼樣的皇太孫?是在北征中立過大功的皇太孫!
後來呢?後來還提出了考成法、替補法和攤丁入畝法!
這樣的一個皇太孫,像內閣三楊那種人可能知道他的長處和短處都是什麼,但大部分的官員乃至於全天下的百姓都是不清楚的!
在他們的心中,朱瞻垶幾乎就是一個與完美無異的人,這種人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勞那都是毫無問題的,甚至是本就應該是這樣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等這件事情解決之後,就算全都是張輔的功勞,百姓們也會將這份功勞給劃到朱瞻垶的身上,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
張輔沒了功勞,最起碼沒了明面上的功勞,就不會有功高蓋主之嫌,他能不高興嘛?
這還不止!
張輔才剛剛回京,應天府附近的百姓是親眼看著他入京的,現在的這個時候是他風頭最盛的時候,因為連續打了幾年的安南終於平定了,這段時間他張輔毫無疑問就是最吸引眼球的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如果他在這個時候去了草原,去幫助朱瞻垶,就能極大地減少他的曝光率,久而久之的人們就會把這件事情淡忘,等到瓦剌的問題解決了,不管成功與否,到時候他張輔就不是最吸引眼球的人了。
而是朱瞻垶。
到那個時候,他的事情就算是過了,知道的人心照不宣,不知道的人慢慢淡忘,他張輔依舊能夠好好的過日子。
“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到了張輔的這個年紀和地位已經很少有能夠讓他激動的事情了,但現在的他卻激動了。
其實也沒別的,主要是這種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前面朱棣派他去平定安南的時候他就想過自己會不會有功高蓋主的一天,畢竟當時的張輔就已經是英國公了,只不過君命難為,他不得不去。
後來,朱棣御駕親征並取得大勝,雖然在北征中功勞最大的是朱瞻垶這個皇太孫,但北征的大獲全勝仍舊是把朱棣的形象給硬生生的拔高了一截。
當時的張輔就覺得沒事兒了,就算是他平定了交趾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了,畢竟馬上皇帝的份量還是夠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交趾並不是大明南征之路的終點,而是像如今這樣一直大到了暹羅,雖然在明面上沒有直接言明,但實際上依舊是開疆拓土之功了,這就又把張輔給抬高了不少。
在這種正發愁的時候,來了這麼一個機會,張輔怎麼能不高興?更別說這個忌諱還是朱棣親自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