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想到了一塊去, 但是結果卻是天差地別。
袁紹軍失敗了,而曹軍成功了。
一口氣將袁紹近三分之一存糧付之一炬的曹軍,在忽然北攻策應的同僚掩護下順利南歸。
實話說這些損失對於袁紹軍本應當無痛無癢……本來是如此。
在袁紹看來,這也不過是他一小輪較量的失利,況且他亦是聽聞曹營的糧草也被點燃了,訊息沒有傳來應當是曹營那邊資訊瞞得比較好而已。
同時這部分糧草的損失不過是這一區域的儲糧而已, 這個數量也沒有能讓袁紹心疼的程度。
但是他如此看,旁人則不。
袁紹位於後方, 得到的訊息均都是經過了一定程度的加工, 所以他完全不知道處在前線計程車兵遭遇了什麼。
事實上,前線的兵士們享受到了可能是史上最早的精神攻擊。
率領兵士前去袁紹營中點火的正是關羽,而於此點坐鎮指揮的,正是前來投奔漢室的劉關張三兄弟。
在得知曹營糧草的特殊防護能力之後, 劉備便以此為餌, 請袁軍入甕,而在偷襲袁營糧草成功之後,劉備更是使用了他老祖宗劉邦的方法, 照搬了一回“四面楚歌”, 組織曹軍隔著黃河對那兒唱軍歌。
也不唱別的, 就唱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尤其是那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簡直就是活生生得在戳對面那些袁兵的心窩子。
這些被袁紹當做先鋒軍使用的袁兵,大部分來自公孫瓚的部下, 而公孫瓚麾下的兵士又大多為鎮守邊關的漢室邊軍, 這些人的構成和袁紹的私軍有很大的不同。
其實袁紹帳下的兵士們, 成分一直都比較複雜。
有仰慕他四世三公高貴身份而前來投奔的,也有被他折節下交的姿態所『迷』『惑』的,但更多的,還是因為袁本初財大氣粗,能夠給他們足夠利益,給他們好處,甚至於,最後的這一類人,佔了大多數。
而且袁紹自其年輕時就愛交好遊俠、死士,這些人本身就沒有什麼社會責任感,只為知己者死,不為護國者生。
若是對付這些人,哪怕在他們耳邊唱十天《大風歌》都沒用,但是對付邊軍,卻是一種折磨。
且隔岸的曹軍不知為何聲音還特別大,每一句伴隨著鼓、鑼、還有一種擁有極為尖利響亮之樂音的器具輕輕鬆鬆便傳過了河對岸。
都是兵士,中氣十足,男音渾厚,句句擲地有聲。
除了唱歌,他們還來了個一日三問。
“爾可為我漢家男兒?”
——是。
“爾可為勇士?”
——是。
“爾緣何助賊而不與吾等同行?”
——是啊,為什麼呢?
他們是漢室兵士,守衛大漢邊境,曾驅狼吞虎,錚錚鐵骨,為人所敬。
與袁紹軍戰,因其攻吾主公孫瓚,那,他們為什麼又要和曹軍戰?
因為他們是袁紹的部下。
不,不是的,他們不當是袁本初的部下,他們是公孫瓚的舊部,是漢大司馬劉虞的舊部,他們當立於蒼天之下,而非被對岸那些兵蛋子說得抬不起頭來。
更不應連一句“猛士”,都沒有膽量往自己身上按。
“君可歸?”
“可歸?”
“歸?”
——『奶』『奶』個腿的,歸就歸,還怕你不成。
不過歸之前,他們還要做件事。
袁營譁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