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後,遠峰去銷售一線。
目標,長江三角帶的一家電動腳踏車公司,以前,這家公司就是一家腳踏車廠。
這也是一家國企。之前就是生產腳踏腳踏車。
這家公司把握了市場機遇,只是至今,沒有多大突破,提供給市場的腳踏車,並不受歡迎。現在,也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
遠峰要調研。他要找出問題所在,要摸清消費者對電動腳踏車的反映。
這個時候,電動腳踏車,正處於初創階段,雖然已有產品問世,也只是實驗性階段,生產的量,有限。
後來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把這個時間段,定在九十年代的後半程。
這個階段,生產廠家,處在技術研究,以及生產的探索中。
生產廠家,主要的精力,在做這方面的資訊彙集,技術方面的市場跟蹤,批次比較小的試用。
即便是這樣,這種產品,已經進入到消費者的視野裡。
遠峰手頭上,已經蒐集到一些資料。
第一款電動腳踏車,是沿海的腳踏車廠試製的,那是一款dx130型號的車。
這一款車,一九八四年試生產,到了一九九一年,只生產四萬多輛。使用的,是24v轎車用鉛酸蓄電池,電機是150柱式。
前天的日報上有訊息,一所高等學府,已經研製出輪轂電機的車。
頭一批敢於試用的消費者,可以說是試吃螃蟹的人。
問題隨之而來。即便是新的電池,充滿電後,最多也就是行駛不到三十公里。
電池的使用時間短,成了這種產品被詬病的主要話題。
當然還有其它方面的問題,零件磨損,爬坡時,要騎行者用腳蹬地助力。甚至要下車推著車子上坡。
來到這座城市後,遠峰有些吃驚。這座城市裡,到處可見電動腳踏車。
而在遠峰居住的城市裡,很難看見有人騎電動腳踏車。
從柏堅強同學處瞭解到的資訊,遠峰現在來到的這座城市,財政上對這個專案的推進,給予了很大的支援。
聽說,在這座城市裡,每一輛電動腳踏車的售出,會有百分之二十的財政補貼。每個購買這種車子的消費者也會在贖買時拿到百分之十的反扣。
可見,財政上推動這個專案的力度不小。
坐在計程車裡的遠峰,看著來來去去的電動腳踏車,是有些激動。
如果,每座城市,都有這麼多的電動腳踏車,甚至,鄉鎮上也這樣的話,這個市場的潛力該有多大。
坐在車裡的遠峰,情不自禁地搓了搓手。他可是要躍躍欲試了。
前面是一座橋。上去,有坡度。這個坡度有二十幾近三十度吧。
計程車前方,有一個人騎這種電動腳踏車。開始的速度還正常,離到橋上還有百米時,車速慢下來,到最後,車子停下。
騎車人只好下車。
計程車到了這個推車人旁邊時,遠峰看清楚,這個騎車的人,有六十歲上下吧。
計程車到了橋上,遠峰叫停計程車。他推開車門,要下去。
“你想幹什麼?”計程車司機不解了。
遠峰指向還沒有到橋上來的電動腳踏車,說:“我去幫一幫這個老人家。”
“你先把車錢付了吧。”
遠峰把車錢付了。
他往橋下去。因為這個老人推車時,挺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