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靈異小說 > 天生中二病 > 第四十四章 逃離追殺

第四十四章 逃離追殺 (第2/2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哈利波特之艾奇 死神之羅君 僵屍出山 無限之楚歌 驅魔少年之無雙 Fate:冬木之火 水滸外傳之西門大官人 異世之死亡大領主 男兒無淚之一念之差 為兄(重生) 何人亂我道心 說你私生子命賤,你帶七個老婆造反? 最終穿越 幽魂共鳴 遮天之東皇太一 超神學院之陰陽雙子 火影之死神之鐮 HP法蘭絨療法 hp逃離之歌 開局就和初戀領證

“八九不離十,你仔細想一想,這個香爐從你得到,有沒有離開過你的身邊,哪怕是很短的時間。”

這次都不用良小辰多說,李兆玉露出不敢相信的神色,緊接著變得憤怒起來,“真是多謝章大夫,真沒想到老夫的親生女兒要謀害他的父親。”

後面就是人家的家務事了,良小辰不便過多詢問。

一路上,良小辰按時給李兆玉配藥,李兆玉的隨從無微不至的伺候良小辰,車隊一直走的大陸,所以從東霞郡到西平郡整整花費了近半個月的時間。

之後他們終於到了唐府大城,此城距離水井鎮不過大半天的腳程,但良小辰卻從來沒有想到這裡竟會是如此的繁華。

路上他發現了很多摻雜在普通人之中的修仙者,為了保險起見,還是不能再城內逗留,於是拒絕了李兆玉的再三邀請,還是要告辭離去。

當然為了答謝良小辰的救命之恩,李兆玉送給良小辰一份厚禮,良小辰見這份厚禮都是些名貴的藥材,和一些難得一見的珍品,可是對他來說這些東西沒什麼大用,於是只從裡面取了些許銀兩,剩下的東西全都沒要。

這反而讓李兆玉更加感激,他之所以取一些銀兩,是打算在城內購置一些用品工具,五姓村與世隔絕,平常生活用品對他們來說都是十分難得的好東西。

將得來的銀兩全都購置了生活必需品,鋤頭菜刀,案板鐵鍋,油鹽醬醋,布匹被褥,他甚至還想購買一些活雞活鴨,但發現根本沒辦法帶走,於是又去藥材鋪購置了一些山裡見不到的藥材,自然少不了一些上好的酒水。

購置停當,正要離去,李兆玉和幾個僕人找來了,李兆玉面色紅潤,朝著良小辰作揖答謝,“章大夫李某人是個生意人,能答謝您的都是些看不上眼的身外之物,既然您不要,容許李某人贈送一物,還請務必收下。”李兆玉十分真誠的道。

良小辰笑道:“李會長不用如此,在下既然是醫病救人,自然不是為了錢財,更何況已經收了你不少診金,其他的東西實在太過貴重,還請李會長收回才好。”

李兆玉趕忙擺手,“章大夫救了李某人的性命,在下將這枚腰牌贈給章大夫,只要寶源商會還在,不管在任何分會,您只要拿著這個腰牌,都如我親自到場,會極力滿足您的要求。”手裡拿著一塊黑色腰牌,上面寫著李字。

他已經在城內逗留時間太長,在推脫下去豈不是會耽誤更多時間,於是接過這塊腰牌,背面寫著寶源二字,一拱手算是道謝了,然後轉身離去。

他走了之後,李兆玉站在原地久久沒有離開,旁邊僕人小聲說道:“要不是章大夫,恐怕賊人就得手了,如今二弟準備怎麼辦?”

李兆玉的面色慢慢陰沉下來,“先不要打草驚蛇,我倒要看看他們究竟在商會中發展了多少內應,你差遣老三和老四暗中佈置,務必要連根拔起。”

離開了唐府大城,良小辰沒有去水井鎮,而是尋得另外一條路直奔五姓村而去。

進入密林無人之處,他動用了減重符,速度陡然提升數倍。

十日之後,他便來到了坡子山附近,臨近坡子山的時候,他驚訝的發現了野兔和野雞這些小動物,果然在他離開的這段時間,已經有活物開始遷徙至此了。

沒有直接回五姓村,而是直奔黑心山而去,來到洞口前,見自己留下的字跡還在,旁邊多出來幾句,應該是出自金銀草之手,大概就是說希望他回來之後去一趟村裡。

進入洞內,外洞沒有什麼變化,掃了一圈直接進開啟密室門來到內洞,四周還是哪個樣子,靈潭旁邊的靈藥沒有什麼變化,自己開鑿出來的石室也還是他離開時候的樣子。

就在這時,忽然靈獸袋內出現躁動,神識沉進去,尋蟻獸正著急的滴溜溜亂轉,接收到尋蟻獸的訊息,感情這家夥發現了靈潭,想要出來透透氣。

當初尋蟻獸射進他體內的那道血線,應該是某種契約,從哪時開始,他便與尋蟻獸有一種血脈相連的感覺。

於是一招手,將尋蟻獸從儲物袋中放出來,尋蟻獸還是之前那副機靈樣,四下看了看,直奔靈潭而去。

“旁邊靈藥不能破壞,你最好不要離開這個山洞。”良小辰淡淡的道,尋蟻獸擬人化的點頭,竟然聽懂了他的話。

但見尋蟻獸圍著靈潭轉悠兩圈,普通一下跳了進去,遊了兩下然後靠著邊緣撐起兩只爪子,十分慵懶的張了張大嘴,這貨竟然拿靈潭當溫泉來泡了。

走到靈潭旁邊看了看,靈藥還是和之前一樣沒什麼變化,但藥田裡的草藥長得非常兇猛,有的品相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高興的同時,有有點沒落,這些只是普通的草藥而已,若是靈藥他定然會欣喜若狂了。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 特種兵亂秦漢 大唐南皇 當上部落首領後發現是在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