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興啊,一直有個事要跟你說,我忙到現在才有空,打擾你休息了?”
陳遂興笑道:“沒有,我正在看以前一些資料。”
“以前的?你不是都學過了?”
陳遂興走到陽臺,聽著蟬鳴,說:“我太感性了吧,到這裡工作太激動了,睡不著,就把以前的東西拿出來看看。
原來當初我們參考採用了蘇聯提供的“沉澱法”,用此方法來使鈾,鈽和裂變產物分開。
但是這個過程中要反覆進行間歇式的固相和液相的分離,在強放射性條件下,不好採用過濾操作。而且此法分離效果差,收率低,裝置龐大,無法實現自動操作,檢修困難。
看回當年的資料,當初要修理的時候,工作人員是開著坦克車進去的。
蘇聯提供的辦法實在太落後,這技術還不如我們自己國家的萃取法的工藝路線。為什麼當時要走彎路呢?”
導師說:“你說的是建造我國核燃料後處理廠的事吧?60年前的事咯喲。那個時候,有很多人誤以為我國的科學技術比不上其他國家嘛,下意識就用了蘇聯的辦法唄。
不過我們剛開始弄的時候,也不成熟,不然早就為工業部門採用,併為國家做貢獻。”
“嗯。”提到這個問題,陳遂興想起一件事,“老師,我有個疑惑。”
“你說。”
“當初最關鍵環節是進行‘熱’驗證,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呃,我是說401所。它已經有了熱室,也表明了萃取流程的良好效能。但後來為什麼還要建701熱實驗室?”
導師說:“因為401所的‘熱’室不是為萃取實驗設計的嘛,沒有辦法完成全流程的‘熱’實驗。你幹下去就知道了,有機會去701熱實驗室瞅瞅。
哦,我不是來和你聊這個的。我是想問你,有沒有時間回校開個講座?”
“講座?什麼講座?”
“你不是搞溶劑萃取法核燃料後處理研究的嘛,今年剛好是50週年,學校想讓你回去做個關於這方面的講座,激勵後生晚輩嘛。你的學弟也想聽聽老大哥的發言,分享你的經驗啊。”
“原來如此。”陳遂興看了看自己的日程,說,“好,我答應了。”
“嘿嘿,好孩子,那不打擾你休息啦,來之前聯絡我哈。”
“好,謝謝老師。再見。”
“再見!”
到了開講座那天,陳遂興站到了眾人矚目的講臺上。
說實話,他雖不緊張,卻也是第一次開講座。
他清了清喉嚨,有條不紊地把他萬字演講稿發言了。
講完正題後,陳遂興做了個總結:“今天說的這些呢,是為了激勵後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能夠自力更生,可以掌握尖端新技術。在新形勢下,我們要開闊眼見,把握世界核能發展動向,奮發圖強,研究解決核燃料迴圈中的新課題,為我國乃至世界核能事業的再度輝煌作出貢獻。”
一個同學站起問:“陳老師,五六十年前,我們的科技不是還在學國外的嗎?”
喜歡柳暗花明客家村請大家收藏:()柳暗花明客家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