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青絲攏結一處,挽結成個大椎,在椎中處結絲繩,狀如馬肚,墮於一側。她身穿一襲略嫌簡單的素白色的長裙,一種清雅不失華貴的感覺端坐在那裡。此婦人正是王樂康的正妻王劉氏。
隨後趙安雙膝跪地,三叩首後向王樂康敬獻“六禮束脩”即:
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
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紅豆寓意紅運高照)
紅棗寓意早早高中)
桂圓寓意功德圓滿)
幹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
王樂康在收下束脩後,回贈給趙安一本《論語》、蔥、芹菜後,王樂康帶著趙安大聲朗讀“大學章句”: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聰明睿智慧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複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
師徒二人面色嚴肅,每一個字
都讀的抑揚頓挫,十分有韻味。之後王樂康向趙安諄諄教導道:“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詞比事春秋教也。”
“謹遵教導。”趙安躬身施禮道。
“哈哈,來,為師為你介紹。”王樂康一指旁邊一位大約30來歲的青年道。
“這位是你的師兄王博裕,也是為師的長子。”
“見過師兄。”趙安躬身施禮道。
“師弟客氣了。”王博裕還禮道。
經過一番介紹趙安才知道這位師兄可不得了,十歲便下場科考,隨後連中小三元,十三歲便參加鄉試,十五歲便金榜題名,被當今聖上欽點成榜眼。
當年可是轟動一時的神童,任正七品翰林院編修。25歲外放做官直到今天才被招回京都,據說會留在京城任職。
今日正好趕上拜師禮就被喚來認識一下,畢竟以後要常接觸的。
隨後趙安在師母的盛情邀請下,吃了一頓午飯,午飯後王:“安子,為師認為由於再有幾月便是院試,這期間你便留在為師身邊悉聽教導吧。”
“是,那待徒兒明日回家一趟,過幾日便回來。”說完鞠躬行禮便回了客棧。
第二日晚回到家中之時,趙安的父母滿臉喜色的看著他,很顯然兩人已經知道了他中了案首的訊息。於是二人便一次又一次地笑了,爽朗的笑聲回蕩在這小小的庭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