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你真正用你的雙眼看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它是怎樣的龐大。
蘇白來到藍星的時候,地球時間2017年7月1日,藍星時間2090年7月1日,兩個世界足足差了七十三年。
藍星的歷史程序和地球很相似,科技和經濟文化水平也和地球相近,這也就意味著,藍星此刻的科技水平大概是地球七十年之後的水平。
那麼地球七十年之後的科技水平會是怎樣呢?
單純這麼問不好回答,可以逆向思考:地球七十年之前,1950年的科技水平是怎樣呢?
那時候計算機和原子彈剛剛發明,還沒有因特網和載人飛船,手機平板網際網路等等,都是無法想像的事物,可謂天差地別。
每次想到這裡,蘇白都覺得很慶幸。
陽城作為蘇釋晨故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為世界文化遺産。這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乃至人們衣食住行都作為人文景觀保留下來,直到後來被華夏政府修規劃為陽城旅遊區。
城鎮還是那樣的城鎮,四四方方的樓高高低低壘起來,一家一家的住戶。
街道還是那樣的街道,平鋪在地面上的馬路和疊成幾層的立交橋,只是材料於瀝青馬路高階些罷了。
陽城中除了警車和救護車,其他的車都是在地上跑著而不是突突突噴著尾氣飛在天上,不管這些車本身多麼奇形怪狀,至少能把它們認成是車。
幸虧是穿越到陽城,來自70年之前的他,在生活上居然沒有太大的不習慣。
在蘇白的記憶中陽城之外的科技發展很不錯,什麼懸空軌道車,什麼智慧機器人應有盡有。只是身體原主人蘇白也是個宅,閑暇時間就是在家裡看個小說搏個讀什麼的,不喜歡出去旅遊也沒見過。
在圖片和影片中,別的城市有多麼先進有多麼科技化,他信,但畢竟隔著一層顯示器,好似鏡花水月。
而在蘇白親眼所見之處,藍星比地球科技進步的地方,也就是家裡掃地細致幹淨的掃地機器、可以自動炒菜的鍋子、ai人性化的電腦,以及能認定主人自己跟著走路的購物車旅行箱之類的小件。
“真正的水藍星,真正的未來科技,終於能見到了。”
蘇白期待著,踏上了通往魔都的列車。
……
事實上,走進車廂的那一剎那,蘇白就見識到了。
他彷彿踏進了一輛時光列車,只覺得科技的發展水平一下子就提升了幾十年,有了2090年的樣子。
這是一輛磁懸浮列車,車廂寬闊,裝飾簡潔,一群機器人乘務員穿梭在乘客之中。
從陽城到魔都的兩個小時車程中,蘇白東看西看在車上來回走動。
一切都是全自動,沒有駕駛員靠著中央電腦的調控,一群機器人為乘客服務,無論是交談還是交易都沒有障礙。
在這個世界上,磁懸浮列車從靜止加速到每小時四百公裡只需要不到二十秒,車裡的乘客卻幾乎感覺不到。蘇白閑逛的過程中車子停過好幾站,但如果不是廣播提醒到站,他根本意識不到車輛提速減速過。
隨著路程一點點延長,在車輛停靠的時候,蘇白也湊過頭去向車外瞥過幾眼。
車站的月臺,規整潔白,充滿了金屬的光澤,很好很未來。
蘇白越來越期待了。
在藍星,魔都和陽城都是華夏標誌性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