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川忙完了龍虎山南麓的蘑菇種植後,就牽掛村民的蘋果收成,於是離開龍虎山南麓,回到村裡。
愛犬鐵蛋幾乎和唐小川形影不離,它悄悄地跟著主人。
說來也巧,唐小川剛剛進村,耳邊傳來一個聲音高喊:“收蘋果嘍!”
唐小川路過宋臘梅家門口,看到臘梅嬸走出屋,對著經過她家院門前的一個蘋果販子招呼了一聲。那頭戴氈帽,身穿羊絨衫的中年漢子將正拉著的板車停了下來。板車上是一堆又一堆的蘋果,幾乎裝了一板車。
“小川,幫嬸個忙,把這一筐子蘋果抬過去!”宋臘梅看到唐小川回村,想起自家有一片蘋果園,自然存有不少蘋果。
由於山花村交通不便,宋臘梅正愁把最近採摘的蘋果賣出去呢!這一下,有蘋果販子上門收購,自然是不會錯過這等機會。
唐小川過來幫忙了,因為練功升級,感覺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自然很輕易地抬起。一根扁擔抬起一大筐蘋果,唐小川身體健壯。
而臘梅嬸的圓潤芳肩卻有些承載不起沉重的份量,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就像風中搖曳的野菊花。
唐小川連忙將蘋果筐朝著自己這邊移動,讓重量向自己傾斜,立時臘梅嬸感覺到肩頭的擔子減輕了許多。
這個唐小川,還真會體貼嬸的,如果唐小川是自己的兒子,該多好!宋臘梅在心裡這樣說。不,如果和女兒袁喜晴在一起,成為自己的女婿,也很好。
俗話說,一個女婿半個兒。
唐小川幾乎承載了所有重量,他一直練功升級,加強鍛鍊,已經讓唐小川成為一個彪悍的野性漢子。
看到前面的臘梅嬸芳肩擔著扁擔,由於重量減輕,走路腳步輕盈,隨著步伐左右扭動,就像在跳舞。
唐小川完全忘了自己肩上擔子的重量,他和宋臘梅將一大筐蘋果抬到了板車前。那氈帽漢子看到唐小川幾乎一人將蘋果筐擔起來,連忙豎起拇指,彷彿在說,小夥子,好樣的。
氈帽漢子從板車上取下一個桿秤,自己和唐小川擔著稱重量,撥弄了一下秤砣,掃了一眼刻度:“一百八十斤!”
“多少錢一斤?”宋臘梅對蘋果重量很滿意,往年的時候歉收,今年的收成不錯,應該可以多賣一點錢。
氈帽漢子隨意地從筐子中撿起一個蘋果,本來舒緩的笑容突然僵住了。唐小川看過去,發現是蘋果上有一個小蟲眼兒。
氈帽漢子又挑了一個蘋果,這個儘管沒有蟲眼兒,但是沒有成熟。長得像雞蛋般大,很不入眼。
“不行啊!你這筐蘋果遭遇病蟲害,長勢不好,我只能給這個價!”氈帽漢子伸出了三個指頭。
“三毛?!去年不是八毛麼?”宋臘梅吃驚地問。
“去年是去年,今年普遍行情不好,你這蘋果有病蟲害,城裡人哪敢吃啊!只能低價運到蘋果罐頭廠去!還不知道有沒有人要呢?”氈帽漢子說完,就不再理會宋臘梅,準備拉起板車就離開。
“別走,我賣!”宋臘梅說這句話,唐小川聽著,總感覺到一種悲涼。
山花村村民除了在貧瘠的荒地上種植玉米、花生之類的作物外,就是種植蘋果了。真想不到,滿以為豐收在即,卻增產不增收。
就這樣,一百八十斤的蘋果,一算錢,只賣了五十四塊。
唐小川也跟著心寒了一把,剛才擔蘋果花了那麼大的勁兒,卻不想,這一大筐就值這點錢。
五十四元錢能幹什麼?只能到山外三十里的石廟鄉買一桶花生油,或者是二十斤鹽,還有幾瓶醬油和醋。幸好山裡有野菊花,村民自發地採摘,曬乾後泡茶喝,買茶的錢就省了。
“嬸,以後別種蘋果了,反正有三叔做銀飾,也不用為這點錢發愁!”唐小川說的是內心話。他的心中,董銀山的一對銀飾都可以值好幾筐蘋果呢!
宋臘梅搖搖頭,嘆口氣道:“小川,你三叔已經有二十多天沒有回村了,家裡的錢也用完了,玉米歉收,不種植蘋果哪能行啊?”
“哦!”唐小川摸了摸腦袋,這銀飾在山花村是很難賣出去的,董銀山做完了銀飾,一般是去十里八鄉叫賣。不過,按照常理,一般最多一個星期賣完,出現二十多天沒有回來,倒是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