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一生中有幾個三十?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當年那個年紀就戴上厚厚的近視眼鏡的男孩終於被時間這把殺豬刀雕刻成了朽木。當年那個少年老成的個子男生終於被時間這把殺豬刀雕刻出了人才。當年那個緊緊抱著書包滿腦袋宗教思想的瘦弱卡通男孩終於被時間這把殺豬刀雕刻成了雕像。
寧聲濤比江泳博更,比張連城更大,所以江泳博三十而立的時候寧聲濤還在將到未到。江泳博三十而立的時候沒有寧聲濤在身邊,更沒有張連城在身邊,當時他在北京,後來聽說生日當天這傢伙在故宮裡閒逛。張連城本來一直在北京,不過江泳博三十而立那天他在讀研究生,不知江泳博的三十而立他在上海,他自己的生日也在上海,寧聲濤三十而立的時候他還在上海。
寧聲濤三十而立的時候在一個落後的省的一個落後的市的一個落後的縣的一個落後的鎮。江泳博到北京去,去做生意的;張連城到上海去,是做學問充電的;寧聲濤在蓮吉鎮,是紮根西部泥巴教育的?
農村教育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迅速的變化著,墮落著。隨著城鄉二元化的發展,農村不斷的邊緣化,空殼化。當年農村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整個國家經濟水平低下的時候,農村支援城市,完成了很多的工業奇蹟完成了很多的工業佈局。市場經濟中前期,農村在市場競爭中,當然的比不上城市,自然遠遠的被甩在後面。
到了工業化基本成型,國家也建成了世界『性』的製造業基地,這個時候,城市也該支援農村,也該讓農村出頭了。
教育本來就是社會上更新變革速度最慢的系統之一,農村教育自然要加上農村特『色』,於是農村教育面目全非,傳統的東西沒了,消失了,一去不復返了,新的東西又沒有基礎沒有根沒有保障。
農村學校越來越難以生存,除了一個原因是好的,其他原因都是折磨人的。
好的原因是,農村人口大量進城實現城鎮化,本來農村就越來越少,人口也越來越少。
寧聲濤讀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就是《寧堅農村教育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這篇論文洋洋灑灑八萬字,後來修改成終稿的五萬八千字。在答辯的時候引起了答辯委員會的高度重視和爭論,甚至有教授決定要真正搞一個課題研究,真正沉下去研究一下中國西部農村教育發展的現狀。
才開始教書時,寧聲濤可以在學生中交朋友,可以找到共鳴,可以找到大多數學生的共『性』。慢慢的,他再也無法和學生做朋友,也找不到共鳴,更找不到除了手機和絡以外的學生們的共『性』。
當年教書的寧聲濤能夠得到學生們的崇拜,後來,學生們已經只崇拜鮮肉和娛樂星星。時代不斷發展,一條某某明星離婚的訊息可以持久霸佔所有訊息平臺的頁面、頂層,就連女排奪冠奧運爭光等訊息的影響力和擴散『性』都遠遠不如。
女排精神和女排明星都吸引不了大眾,何況高舉正義、正直、仁愛、勇敢、堅定、信仰這些大旗的寧聲濤?他再也無法把學生的心思從發散到荒蕪的境界裡吸引到他的故事他的經歷他的信仰他的追求上來。
張連城其實比寧聲濤更苦惱。他去讀研究生也是形勢所迫。
如果說張連城待在北京是生活在1世紀10年代的話,那麼江泳博如同市場上的資源不斷流動就如同在用1世紀10年代的知識和價差賺取0世紀90年代的價值。那寧聲濤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精神生活還在1世紀的八0年代末。
張連城第一次開始男人的萌動就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同事也是他曾經的同學,而且也是老鄉,這個叫做邢芳可的姑娘成為張連城第一個愛上的女孩,可惜這個姑娘心有大志,並不甘心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她的男朋友也是實力派,絕對的人上人,人中尖子。
在寧聲濤的狗頭軍師參謀之下,張連城暗戀邢芳可大半年,終於表白了,結果才知道人家早有男友,整個單位裡都知道,而且人家的男友是博士。
沒法子,為了證明自己也能夠成為博士,張連城開始減少遊打發時間的時間,經過不到一年的準備就考上了的研究生。
為什麼考,因為這個邢芳可也考了。
邢芳可比張連城年齡三歲,可是心智卻不見得,志氣更是高出一大截。
張連城和邢芳可都考上了,可是邢芳可是去上海回合在復旦大學讀博士的男朋友的,張連城卻連個女朋友的影子都見不到。
沒有寧聲濤的精神支援,沒有他在後面出主意,不知道張連城還是否對人家姑娘有什麼打算。後來寧聲濤聽說,邢芳可在讀研究生期間換過男朋友,可惜雖然換了兩次,一次也沒有輪到張連城,張連城還是那個身份,幼兒園園友、學校友、初中校友、大學校友、工作同事、研究生校友和老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