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什麼學校?它們很大嗎?”寧聲濤小學一年級就問過媽媽包桂蘭。
包桂蘭說:“大學就是大學生讀書的地方,就是很大很大的學校。只有最好的學生才會去大學深造,沒有水平沒有能力的學生大學都不收的。”
“大學是什麼?是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去?”寧聲濤問爸爸寧原基。
“大學就是最高階的學校,是教育制度中最高等的學校,專門為社會培養各類高階人才。只有經過大學培養之後,才能夠成為社會的棟樑。”寧原基說著,心情非常難受,自己因為家庭原因竟然沒有資格參加高考。後來恢復高考,自己年齡太大,工作也忙,慢慢地就死了考大學的心。不過他和包桂蘭都特別希望兒子寧聲濤能代替他們實現夢想。
寧原基在九十年代透過函授方式拿了大學文憑,也虧了這個大專文憑,否則也不能認識成教授,當然就無法獲得他的推薦進入市委宣傳部去參與編輯《寧堅百科全書》和《當代寧堅》以及《地方誌》。如果他放棄了大學夢,從此不再努力,很可能人生就會真正錯過本該屬於他的精彩。
“大學真的很大嗎?是不是比小學和中學都更大,是學生更大,還是學校面積更大,還是裡面的教授水平更高更大?”寧聲濤問大表哥陳哲維。
“大學一般都比小學和中學更大,面積更大、學生老師更多。我知道有的外國大學就是一個城市,全城都是跟這個大學有關的學生、老師、家屬、為學校服務的商店和其他組織。我們國家也有很大的大學,好幾千畝大。相當於我們縣城中學的120多個那麼大。而且綜合大學裡有很多二級學院、系,一個二級學校或者系就相當於一所學校了。你二表哥原來在瀋陽的大學就有2000多畝,學生超過了一萬人。他現在的大學也是3000多畝,學生超過兩萬人的大學。至於說教授,確實大學裡的老師水平應該還是要更高些,不過他們主要是一些研究者,要說上課的水平說不定不如小學中學老師那麼生動活潑,但理論層次卻絕對是高水平的。”
“大學是不是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就像一個加工廠,進去的是原材料,出來的就是高階商品了?”寧聲濤還問過舅舅包長青。
“有些人可以透過大學改變命運,有些人未必能夠利用好大學。有些人讀了大學完全是浪費時間浪費年齡,根本學不到東西也得不到鍛鍊,有些人讀了大學反而把原來的自由想象力創造力丟了,變成了按部就班的蠢蛋。不過,大多數進入大學的人都能得到一些幫助一些進步,最起碼他們能拿到文憑,文憑不代表水平,只是代表你可能具有的水平和實力。也有很多大學生在大學裡抓緊時間學習、研究、最終獲得了突破『性』進步,從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快速堅定平穩。”
當時大人們說的話,寧聲濤並不見得都聽得懂,想得明白。當然,他問的人其實都不是好好的體味過大學的人。父母和舅舅因為成分問題,都沒有正式進過大學。大表哥則是受到社會影響,在更大的年齡才參加高考讀了大學。其實,他應該問問那些正常的進入大學,正常的從大學畢業的人,也許得到的說法更加科學更加明確。
寧聲濤沒有自主權利,他的高考志願是父親一手『操』辦的,就好像他考上大學,其實是為錯過高考錯過大學的父母去彌補什麼一樣。
寧聲濤從來沒有想過不考大學不讀大學,並不是他認為大學有多好,一個人一輩子不讀大學是多大的遺憾。他想考想讀大學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幫助父母實現“大學夢”,同時他這種喜歡“讀書”的『性』格只有繼續“讀書”才能得到更大的滿足。試想想,如果他不讀大學,小學畢業出去做什麼?初中畢業出去做什麼?高中畢業出去做什麼?在社會之中還有什麼組織能夠找到更多的書,能夠順理成章讀更多的書?
江泳博開過寧聲濤的玩笑。
“你這個書呆子『性』格,以後難道出去找個專門讀書的工作?一天到晚都讀書,能夠創造什麼價值?能夠考讀書賺錢養活自己?我就無法想象,社會上哪裡有專門讀書的職業。以後招聘人員問你,你為做什麼?你回答說我會讀書。你看那些招聘人員要不要你。”
張連城其實也說過寧聲濤。
“你不能光是喜歡讀書,讀自己喜歡的書,你必須要根據社會的需要讀書,讀書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提升提高自己的過程。透過讀書改變你的一些能力,讓這些能力去創造社會價值,你的讀書才真正有用。”
江泳博和張連城是寧聲濤最好的兄弟,親如兄弟,他們都是最瞭解寧聲濤的人,最清楚寧聲濤的缺點和優點。江泳博指出寧聲濤太過於沉『迷』於讀書這種形式,這種娛樂,這種生活,失去了對自身能力的培養,今後在社會中很難立足,光是靠讀書這個特長是找不到工作的。張連城則指出了寧聲濤不顧社會現實,只選擇自己喜歡的書讀,不根據社會的需要來選擇自己要讀的書,其實很可能讀的都是“無用的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寧聲濤也不是隻愛看自己喜歡的書,他是真正的“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書都喜歡,社會、人文、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理學、宗教、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天文、經濟、政治、科學理論、科技等等所有書籍都喜歡讀。甚至他也喜歡讀語言類書籍,只是唯獨不喜歡英美)語而已。在進大學之初,寧聲濤就給自己定了目標,大學四年起碼要在傳說中書籍的海洋——大學圖書館裡借至少1000本書來讀。他甚至給了自己一個目標要求,大學四年需要學習除了英語之外的所有世界主要語種,還可以自學一些少數民族語言。
來到嘉首西河師範學院時,寧聲濤感覺非常興奮,那對他來說是一種開天闢地的感覺。他將遠離父母一個人真正進入社會,和一群同齡人學習、生活在一起。就算已經很清楚自己的“風箏命運”,寧聲濤仍然很感激父母終於同意他遠遠的飛出了“三百公里”!
這個“三百公里”其實是寧聲濤和父母博弈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寧聲濤成長過程中第一次對父母的愛的一種抗爭。
父母最初的計劃是讓寧聲濤讀大學,但是一定要在那種父母眼皮子底下的大學去讀,絕對不允許“飛的太高”和“飛的太遠”。父母一直希望寧聲濤能夠在寧堅讀書,可是寧堅只有專科,沒有本科。父母退而求其次之後就希望寧聲濤去蓉景讀大學,首先是蓉景的大學很多,而且文理科都有,不像渝州80以上的大學和專業都是理工科的,其次是蓉景和渝州是寧堅附近交通最方便在三小時範圍之內的城市,交通方便可以使得寧聲濤回家方便和父母看望方便。
也真是命運的安排,當寧聲濤第一次高考和第二次高考的時候,寧堅附近三個小時車程的城市,只有蓉景和渝州才有本科,其他四個城市的學校都是專科大學,否則可能父母也會『逼』著寧聲濤去其他四個城市讀書。可當寧聲濤已經開始讀大學時,這附近的四個城市漸漸的也都有專科大學或者合併或者直接升級成了本科大學。要是寧聲濤晚兩年高考或者再復讀兩年,也許他將失去“半脫離父母”的那四年光輝歲月。
填報了蓉景的大學,結果都沒有錄取,只填報了一個嘉首的西河師院的志願,只填報了一個專業,最後居然成功了。
寧聲濤能感覺出父母的興奮和失落交織在一起的特別複雜的心情。
父母興奮的是兒子終於考上本科大學了,圓了自己當年的夢;失落的是畢竟這個嘉首是個與寧堅不通火車,車程八九個小時的偏遠山區。這麼遠的距離,父母能不擔心嗎?
其實,嘉首到寧堅的距離比蓉景到寧堅的距離遠不了多少,只是因為嘉首在省內的一個角落,寧堅又在省內的另一個角落,相當於是穿越大半個省。而蓉景是省會,是省內第二大的城市,交通線佈局基本都圍繞著蓉景建設。蓉景到寧堅不但有鐵路,還有國道,甚至有省內當時並不多見的高速公路。正是由於有高速公路,才能實現三小時車程的距離。嘉首到寧堅的距離只遠50公里,可是因為沒有高速路,也沒有國道,因此就變成了八小時車程。如果透過蓉景去嘉首,在沒有高速公路之前,蓉景去嘉首沿著國道走起碼七個小時以上。
寧聲濤去大學其實還和很多大學生不一樣,也和許多大學生一樣。他是父母和表姐夫“押”著去的。
(本章完)
喜歡時代的靈魂請大家收藏:()時代的靈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