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博強迫梅勇做自己的聆聽者,把自己在吃麵的時候若有所思的一些想法說了出來。一邊說出來一邊進行整理,整理自己的思路,以便更加明確更加堅定。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學生都曾經思考過自己的學校學習的知識的實用性問題。寧聲濤思考過,江泳博也有自己的思考,至於張連城,他也有他的一套理論和想法。
把英語和數學這兩個主科罵的一文不值之後,江泳博又把一些“副科”誇讚了一番。最後他總結說:“雖然我的語文不太好,古文看不懂,古詩記不住,成語也亂用,作文寫不出,不過我還是知道,語文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前,語文可是叫做國文!國文是什麼意思?我的理解是國文就是國家的文字國家的文學國家的文化!沒有國文那還談什麼教育?所以把英語和數學與國文相提並論,簡直扯淡!只有國文才配比其他學科採用更高的分值,就算語文考試200分都沒有問題。”
“語文兩百分?那我也只有幾十分啊。”
“按我的語文水平,如果語文200分,那我可能也只有一百三四。不過我覺得國文必須要重視,從實用性來說,你可以不用其他知識,但是生活在中國,你就必須要用國文。不學語文就是賣國!”江泳博太激動,以至於忘了梅勇不聽他的吩咐,又開始說話了。他的要求是梅勇的回答最多就是一個字或者兩個字,這次梅勇居然介面了十四個字。
“那我們算不算賣國?我上次的語文才41分,你呢?”
“我也只有67分。我們當然不算賣國了,我們雖然語文學的不好,可是我們也在學習啊。我看語文的時間是最多的,只是我的能力有限,目前沒有學好而已。同時,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天天也都在學習語文啊。是不是?我們一說話一聽話一寫字一聽歌其實都在學習語文的。我們這怎麼算賣國呢!”
說著說著,兩人已經走到了江泳博家樓下。
“好吧。我也不聽你說我媽的故事了,我現在有些激動,我找到人生目標了。我要好好的立志,好好的想想我需要什麼我能做什麼我必須做什麼。明天你再告訴我我媽又是怎麼對你們的。你先回去了吧。明天見!”
江泳博上樓,梅勇自己回自己家去。
第二天中午,江泳博和梅勇各自拿著自己家裡帶的飯菜去學校食堂蒸熱,然後就在食堂外面的壩子裡石頭桌子和長條凳上吃起來。
“好了,我媽的事情是怎麼回事?現在你老老實實的告訴我。我記得你說我媽兩次幫助你們,是吧?我爸是個軍人,軍人幫助過人,救過命,似乎也不算是個稀奇古怪的事情。我媽要是個醫生護士或者大富豪之類,什麼救死扶傷或者開粥場接濟災民我都可以理解。我媽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她能幹什麼施恩的事情呢?”
“我想想。”
“你還要現編嗎?”
“不是,我是聽我媽說過幾次了,不過有點模糊,有些具體的事情有點模糊,我想想我媽是怎麼說的。”
江泳博理解梅勇那個大腦袋,如果是進入複述模式,比如說講他爸的故事,思路比較清晰,說話也很明白,如果是用他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語言來講,恐怕說到初中畢業也未必能夠把事情給理清楚講清楚。
“我有個外婆。”
“嗯,很多人都有外婆,也不對,是每個人都應該有外婆,只不過有些人出生之後呢沒見到過外婆。”
“我媽說是你媽的幫助才救了我外婆的命。”
“你媽說我媽救了你外婆的命?”
“不是,不是我媽說你媽救了我外婆的命,是幫助了我們才救了我外婆的命。”
“這麼亂啊。哦,你的意思是,我媽不是直接救了你外婆,而是間接的救了你外婆吧。”
“我媽就是這個意思。”
“那好,你繼續說。”
“好像是81年的時候,長江發生了大洪水。”
“等等,我記得有31年大洪水和54年大洪水,沒有聽過81年大洪水呢?”
“那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