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潭柘山麓
正月十六日,康熙帶著胤礽和三阿哥、四阿哥一起,輕車簡從地往京郊潭柘寺去了。正月裡山上還是光禿禿的,不過佛寺倒是香火正盛,康熙沒有命人清場,只從側面一處平日裡不曾開放的上山通道直接進了潭柘寺。康熙提前傳了話不做排場,於是震寰和尚就親自來將一大三小四位主子迎進了寺中。
待進了寺中,胤礽才知道,原來是潭柘寺後山的池中游來一條肥碩無比的紅鯉,那魚似有通靈,自遊來後每日早晚都會向著紫禁城的方向躍出水面,且一次完全躍出水面之後緊接著還會做三次半身出水,如此重複三次便停止。起先還不曾留意,但後來有香眾說這與三跪九叩的大禮恰好相合,而且每日晨起卯時和晚間申時,朝向紫禁城方向,這便是晨昏向皇上行禮問安。震寰和尚得知此種說法後又觀察了幾日,那紅鯉果然一到卯時和申時便自己躍出水面,便寫了信告知康熙此等奇事。康熙接了信後頗感好奇,便決定親自來看。
一行人到達潭柘寺時是中午,距離申時還有一段時間,待用過素齋之後,震寰和尚便先帶著康熙在潭柘寺中四處觀看。待行至一處偏殿時,康熙駐了足,問道:“我記得上次來時這裡並未有佛燈供奉,當時你說東路這處是行宮起居之所,不做供奉,現在這又是何故?”
震寰雙手合十誦了佛號,道:“這是太子殿下為陛下所請的一百零八盞佛燈,因是太子殿下誠心所示,故安放在了此處,不曾被外間香火所擾。”
“太子?何時所請?”康熙難掩驚訝。
震寰答:“去年七月時,太子殿下奉命離京,因不能親往,便派身邊人將佛經送上來。送上佛經之人自山門處起每三步一叩首,叩滿一百零八次後方進入寺中。”
康熙扭頭看向胤礽,胤礽垂了眸,只略一躬身,道:“因未能親自前來,總覺得不夠誠心,便未曾提起。”
“今兒是朕一時興起才往此處來,如若不來,你這一份心意又要何時才被朕知曉?”康熙抬起手拍了拍胤礽的手臂,“你有心了。”
“只要汗阿瑪身體康健,便是不被知曉亦無妨。”胤礽答話。
康熙頗為贊賞地點了點頭,又轉而看向震寰和尚,問:“此番供奉可有加持信物?”
震寰誦了佛號,而後轉身往條案前,從條案下抽屜中取出一串佛珠交給康熙,說:“這串佛珠是誦念之時貧僧所持。”
康熙接了佛珠,道:“這是太子心意,又有住持加持,朕便隨身帶著了。”
待從偏殿出來,康熙因還有政務處理,便放了胤礽自行安排。胤礽帶著鄭奉回到暫歇的房間,道:“是瑚圖裡吧。”
鄭奉躬身回話:“去年七月主子離京當日,瑚少爺便讓奴才找出昔年主子抄寫的佛經共一百零八冊帶出了宮,想來是供奉在了此處。”
“你也不知道?”胤礽問。
鄭奉:“瑚少爺不曾告知。後來主子先行回宮,為著那事宮中好一陣忙亂,奴才也沒再追問那佛經去處,是奴才大意了。”
“他就沒打算說,這不怪你。”胤礽抱膝坐在榻上,將下頜放至膝蓋處,輕聲道,“回來後我見他行走不大自如還問過他,他說是騎馬扭到了,可實際上是跪的。他那腿……”
“主子莫要擔心,這一冬瑚少爺都不曾生病,行走坐臥較以往全無不同,定是有在好好保養的。”鄭奉寬慰道,“自從七月後,瑚少爺的腰身長了不少,精神也比往年好些,王太醫的藥是見效的。”
“我知道。”胤礽吩咐道,“你再去寺裡各處看一看,若見了震寰住持便詢問一下,瑚圖裡去年究竟供奉了多少。”
“嗻。”鄭奉領命退出,留胤礽一人在屋內靜坐。
申時,康熙親自到了後山池塘旁等候,然而在寺中報時鐘聲響起之後,池中紅鯉卻並未出現,眾人耐心等待了一會兒,直到鐘聲停止,紅鯉才緩緩上浮,露出了蹤跡。紅鯉在池中游動一圈,猛然躍出水面,卻並非向著紫禁城的方向,而是偏向東邊,正對著康熙一行人等。眾人驚詫不已,待紅鯉朝著康熙行完“三跪九叩”禮後,太子率先跪地叩首,稱誦萬歲,隨行而來的眾人亦跟隨跪地。
康熙眉眼具笑,叫了起後命人給了賞。這一番熱鬧之後,康熙心情大好,攜了胤礽的手,同時命三阿哥和四阿哥一同隨他用膳。
用過齋飯後康熙決定在潭柘寺多留一晚,次日晨起啟程回宮。小太監們收拾妥當,各自伺候著自己主子到屋內準備休息。
蘇培盛給四阿哥奉了熱茶:“主子如此費力籌謀,將皇上引到此處,就只為了那一百零八盞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