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聖主謀略
胤礽醒來一睜眼就看到了坐在他身邊的齊雲野,他側了身,把頭枕在齊雲野腿上,輕輕嘆了口氣。
“怎麼醒來就嘆氣?沒睡好嗎?”齊雲野問。
“你明知故問。”
“這點小事,可不至於唉聲嘆氣的。”
“汗阿瑪動了怒,怹甚至都不聽我解釋,就直接讓我回了宮。瑚圖裡,汗阿瑪是不是對我失望了?”
齊雲野拍著胤礽的背,勸道:“若皇上當真對主子失望,便不會提前傳信讓宮裡備著您回來之後的用度。此時兩軍交戰,皇上聖躬違和,您又遭貶斥,這些訊息傳到陣前,極易擾亂軍心,可皇上還是如此做了,主子您覺得是皇上病昏了頭?還是怹另有意圖?”
胤礽抬起頭看向齊雲野,齊雲野接著說道:“主子同我說句實話,您是真的毫無憂戚之色嗎?”
“當然不是!汗阿瑪病重,我怎麼可能不擔心!”
“您在皇上身邊侍疾兩三日,皇上又不是一直昏迷不醒,既然見過您替怹擔心的模樣,想來也不會因為一頓還沒用的山珍就真的覺得您不孝不敬。”
“可汗阿瑪還是讓我回宮了。”
“昨兒我問了魏總管,他沒明說,但我大概有了猜測。”齊雲野說,“主子先起來吧,咱們可不能讓人家看笑話。”
“瑚圖裡,抱抱我。”
“嗯。”齊雲野張開手臂,讓胤礽靠在自己懷裡,而後緊緊摟住。
平日在宮裡,康熙和胤礽經常一同用膳,對彼此的口味都非常熟悉。即便當時盛怒之下未能察覺,事後冷靜下來總也能想到胤礽從不吃天花蕈。如果那桌菜真是胤礽自己叫的,如果胤礽真是那種看著自己親爹生病而無動於衷,能心大到在旁邊大魚大肉的人,他絕不會讓人送上來自己不愛吃的東西。這麼簡單的道理,康熙不可能不明白,而最開始盛怒之下康熙只讓胤礽先“回去”,是讓他回到自己帳中思過,而在冷靜了一個時辰之後卻下了聖諭讓他直接回京,這反而是最不合情理的情況。
一個時辰,可以讓父親對毫無孝心的兒子的怨氣發酵擴大,也可以讓皇帝對眼下情況做出清醒冷靜的判斷。康熙是父親,亦是明君,哪怕他在病中,也不至於糊塗到做出影響整個國家的判斷。
康熙病重時召胤礽到近前侍疾,是怕自己有個萬一,年輕的太子無法彈壓權臣,以致大權旁落,病床前親傳遺詔,可幫胤礽坐穩皇位,同時穩定軍心民意。而讓胤礽回到皇宮,則是已經意識到自己身邊已經有了旁人的手眼。自己還活著,太子就在自己身邊侍疾,這樣的情況下仍能被人陷害,如果一旦自己身體扛不住,把胤礽放在自己身邊反倒有可能讓歹人得逞。紫禁城中有皇太後坐鎮,胤礽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一旦康熙駕崩,皇太後扶持太子繼承大統是絕對合乎禮法毋庸置疑的。
而讓齊雲野覺得蹊蹺的是,康熙的諭令只說讓太子即刻回宮,並非史書上所說的“侍疾無憂色”,也就是說,在當下這個時刻,康熙與胤礽並沒有生出嫌隙,實錄上的記載是後來改的。另外,雖然諭令沒提,但康熙盛怒的訊息還是傳回了京城,魏珠奉詔護送太子回宮,卻避而不見東宮所有人,連夜去了太後宮中,之後就開始派人調查負責護送的侍衛,齊雲野推斷,很有可能康熙原本並不打算讓事情的真實情況被外人知道,但訊息還是洩露了,所以深諳康熙心思的魏珠此時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要確保皇宮之中沒有人能威脅到太子的地位,要確保一旦有那個“萬一”,胤礽能順利在皇太後的扶持之下穩定國本。
魏珠是懂皇上心思的,他傳話過來的那四個字也絕不是胡言亂語。一年四季,春為首,秋為三,放在這件事上,明顯是指大阿哥和三阿哥。魏珠能近乎直白地說出來,就意味著康熙其實已經心中有了判斷,這件事不是大阿哥就是三阿哥,把胤礽送回宮之後,康熙就能著手調查試探三阿哥,而在排除三阿哥之後,剩下的便只是在軍中的大阿哥了。三阿哥在康熙身邊,大阿哥在裕親王福全帳下,無論哪一個有問題,都能被彈壓住,這才是康熙在那一個時辰裡盤算出來的解決方法。
跳出事件之外,冷靜地思考過之後,齊雲野才終於稍稍窺探到了康熙的謀略手腕,幼年登極的帝王,果真不是池中之物。
十日後,康熙聖駕迴鑾,太子胤礽親至宮門處迎接。康熙身體已有好轉,他下了車親自扶起胤礽,而後在胤礽的陪同下回到乾清宮休息。
在陪同了康熙兩天之後,胤礽才回到東宮。東所裡,聽得太監傳信,稱皇上沒有再多責備,反而對太子多加安撫,三阿哥長出了一口氣,輕聲道:“這事總算是過去了。”
“主子要去找太子殿下嗎?”法式善端了茶送到三阿哥身邊。
三阿哥輕輕搖頭,接了茶卻未飲。
“主子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