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內侍,兄弟四人鬆了口氣,可看著香案上的誥書寶冊,又都有些茫然無措。
兩府將給三品官請諡號的奏疏壓住不發,這事不大正常。此時宦官沒有攬權,兩府三司才是政權核心。許箐心裡隱隱有些感覺,朝堂上大概是暗流湧動,皇帝與宰執之間很有可能有權力爭奪。而孫振作為皇帝貼身內侍,著意鼓勵他們科舉入仕,想來應該是皇帝授意。與許父相交頗深的幾人都是科舉入仕的清流,他們的奏疏被壓下,又或許與黨爭有關?
許箐此刻有些頭痛,大哥和二哥日後定然要科舉入仕,他們如今沒有了父親提攜幫扶,於官場之事一竅不通,所拜的先生又是專心治學的太學博士,遠離各種派系。他們未來要面對何種情況尚不可知。
十月初一正是送寒衣的日子,新墓碑也在這一日送至許家,因許筠年歲太小不便外出,便由兄弟四人代為行禮,在墓前上香,又回到家祠中將追贈誥書供了起來,而後集體回了京。宮中派來負責此事的仍是韓惟吉,因為有著以前的交往,許笠便邀請韓惟吉留下用簡單的午飯。韓惟吉也明白許家兄弟的意思,欣然接受,於許宅前廳落座,與他們講起如今朝中形勢。
現下朝廷主要機構有兩府、三司、四寺、六部。因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在皇城同一院落內的東西兩側,所以又用“東府”和“西府”代稱,合稱兩府;三司是鹽鐵、度支、戶部的合稱,掌天下財政大事;四寺則是鴻臚、太常、宗正和大理寺;另有吏、禮、工、刑、兵、戶部,合稱六部。
兩府最高官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或“樞密使”為差遣名,行宰相之權。舊例,兩府宰執五人為限,兩相則三參,三相則兩參。如今首相為路謙,次相為楊度;另有三位參知政事行副相之權,分別是李昌邦、吳維、樞密副使董敏。這五人及三司使史洪並為國朝最重要的官員,他們雖共在中樞,然私下卻另有糾葛。
當朝首相路謙,出自東陽路氏旁支,東陽路氏因幾次分家而漸沒落,路謙為旁支庶出,入仕前家中頗為困頓,只空佔了路氏後人之名。且其因幼年時被家族排擠,對世家大族並無甚好感,為官數十載,親近門生大多為懷才君子。
次相楊度以樞密使拜相,又與負責錢財的三司使史洪結為姻親。史洪出自累世簪纓的東江史家,且是嫡系正出,史家祖上出過兩代帝師、七位宰相,門生故舊半朝,另一位參知政事吳維也與史家有姻親往來。楊度掌握軍事,史洪握有財權,更有吳維在政事上相助,史家如今可謂權傾朝野。
至於另一位參知政事李昌邦則是個善於附會鑽營之徒,時常遭到言官彈劾,卻依舊盛寵不敗。許箐暗自感慨,這李昌邦倒似個“劉棉花”一般的存在。
樞密副使董敏祖上是跟隨太|祖一起打天下的武將,董家得恩養數年,逐漸不事武學,董敏更是以文舉入仕,不曾提劍上馬。然他畢竟是武將後代,將他放入樞密院,各地將領便少些微詞。
許箐聽完之後在心中做了總結:首相路謙背後是許多科舉學子;次相楊度軍事)、三司使史洪財政)、參知政事吳維政事)這三人背後是世家門閥;李昌邦左右逢源;董敏有武官背景,但自己是文舉入仕,被擺在負責軍事的樞密院當吉祥物。
中樞六人之情勢,正如如今朝中情勢——世家大族勢力最盛;文人君子空有名聲,卻勢單力薄;更有一部分蠅營狗茍之徒,左右搖擺,因勢而動;武將雖心有怨氣,但爭不過文人,又因太平許久,無處立功,亦成不了氣候。
自定都臨越府以來,能得到“權知臨越府”這一差遣的官員皆出自世家望族,即便不是正派嫡系,也總與世家有著各種轉折姻親。但許父是科舉入仕,姻親朋友皆為學士文人,與世家沒有絲毫聯系。
讓許父知臨越府,其實是天家試圖擺脫世家掣肘的一步棋。此次許父身故後請諡的奏疏是被參知政事吳維扣下的,天家知道後責令吳維歸家自省,卻一直未有更進一步的懲處。許家兄弟在家守孝,不知朝中已為了此事鬧過數次波瀾。
王芾因為藉著上報臨越府案件將此事告知了天家,被世家黨的言官彈劾越級言事,緊接著彈劾王芾的言官又被彈劾持身不正。另有禦史彈劾宰執結黨營私矇蔽聖聽,彈劾太常和禮部禮儀疏漏。諫院藉此連上奏疏,稱天家太過寵信中樞宰執,以致出了這等荒唐無禮之事,有損天家朝廷顏面,更是寒了天下士子之心。更有人將那時許家發葬隊伍被蔔修儀儀仗阻攔之事拿出來議論,稱後宮嬪禦儀仗阻攔朝廷官員送葬隊伍,是助長了後宮僭越幹政的心思,更是天家關注後宮多於前朝之故,藉此來勸諫天家不要沉溺後宮。還有人稱,中宮無嫡子,皆因天家寵嬪禦而冷皇後,進而勸諫天家,宜尊皇後,令其收養嬪禦之子,以正國本。
許箐聽了這一番故事,心中只覺無語,一個官員去世就能折騰出這樣大的風波來,宰執攬權以致奏疏不達天聽,前朝後宮糾纏不清,黨爭已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實非盛世之象。
此朝雖行嫡長子繼承製,但國與家畢竟有異,所以在施行上也會有所變通。太|祖立下祖訓,儲君嫡長為先,若無嫡長,便擇賢而立,凡立者,皆記在皇後名下。所謂嫡長子繼承製,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1]。
所以在後宮無嫡子時,天家會將有賢能的皇子記在皇後名下,以此給庶子“半嫡”的出身。但這也帶來了弊端,後宮有嫡子時,嬪禦們大多沒有爭寵的心。太宗朝時後宮嬪禦雖多,卻只有一位嫡子,即容孝太子。未料容孝太子在二十歲上因病去世,那時太宗的皇後已重病,太宗也已年近五十,二人自是不能再得嫡子,幸而太宗身體尚可,於次年又得一子,否則便要面臨兄終弟及的局面。然而太宗和皇後不久便雙雙去世,其子幼沖即位,便是高宗。高宗由皇叔祐淵哲煦親王輔政十餘年,若非哲煦親王克己自律,國朝易主怕也是有可能的。
有太宗之例在前,高宗頗為注重子嗣綿延,不料卻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先後兩位皇後的五名嫡子接連早逝,到高宗晚年之時,七名庶出皇子各成派系,奪嫡之路鮮血淋漓。自高宗之後,仲淵歷代的皇後都子嗣艱難,少有嫡長子繼承大統。
仔細想來,與其提防著其他嬪禦和皇子對嫡子的覬覦和陷害,倒不如幹脆沒有嫡子,無論哪位皇子將來承繼皇位,皇後都會是太後,而皇子生母終其一生也只能是太妃,兩相權衡之下,皇後們自然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當今天家已年逾四十,在世的九子四女均為庶出,無論願與不願,奪嫡爭位之勢已然形成。
—————
注:
[1]嫡長子繼承製,是自周朝時就開始實行的宗法制度。
“立嫡以長不以賢”說的是不論皇後生了幾個孩子,第一個孩子哪怕是個傻子也是絕對繼承人,除非他死了或被廢),否則皇後生的第二個兒子永遠不可能上位。
“立子以貴不以長”是說在立太子的時候,身份高於年齡。哪怕前面有二十個兒子,只要皇後生出第二十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就是絕對繼承人,前面二十個兒子就算已經成年,特別賢能也沒用。
這套制度雖然看起來非常嚴格,但實際上在古代那種醫療條件下,孩子能平安長大就算不錯了,真正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少之又少。唐朝21位皇帝,6人是嫡長子繼承,兩宋共19位皇帝,就宋神宗和宋欽宗2人是正經嫡長子。明朝與唐朝持平,有六位。到了清朝,別說嫡長子了,嫡子都艱難,只有道光皇帝是嫡長子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