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被憲宗皇帝這一招弄了個措手不及!
這邊剛選妃,雖然身份低了些,可馬上,憲宗皇帝就強勢的立了太子!
當天在早朝上的時候,直接宣讀的聖旨。
因為他發現,早朝宣讀聖旨,就是既定事實,例如賜婚,知道他們不甘心,不也捏著鼻子認了麼。
所以他就來了這一手。
別的事情,他們可以順應憲宗皇帝的想法,但是立太子,卻始終卡著,憲宗皇帝幹脆來了個先斬後奏了。
而且第一道聖旨就是冊立太子;第二道聖旨,太子遷宮;第三道聖旨,為太子選擇良師。
“良師還沒想好。”憲宗皇帝道:“李東陽愛卿和羅倫愛卿已經在名單裡了。”
這兩位在名單裡,大家都不奇怪,這兩位年輕,又都是狀元之才,除卻張升外,憲宗皇帝前三屆的狀元,已經有兩位入閣了,雖然是最末尾的閣臣。
卻代表著憲宗皇帝已經掌握了內閣。
司禮監那就是皇帝的家奴建立的政權,幫助皇帝處理公務的私人秘書室。
而最新的狀元是謝遷,他還在翰林院觀政。
眾人張嘴想反對,可憲宗皇帝不給他們反對的機會,就丟擲了好處,誰反對,絕對不可能擔任東宮的講師。
因近些年,憲宗皇帝強勢了許多,他不想做的事情,誰逼都沒用,就算立太子他們要斟酌,他不也直接下旨了麼?
所以眾人現在拿不準了,是反對?還是順應了。
反對無效的話,以後都不可能湊到東宮跟前去了,等於得罪了下一代的皇帝。
可是順應的話,等於是自打嘴巴,當初他們的態度,不是反對的就是中立的,因為萬家並不冒頭,也沒人知道他們家的態度,支援的太少了。
基本上都是憲宗皇帝的死忠,才會明目張膽的支援憲宗皇帝。
例如李東陽、羅倫等內閣,以及英國公等勳貴人家。
只有一些人,原來是支援柏家的,現在想改換門庭也不可能了,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不然就是自打嘴巴了。
不堅持也得堅持。
偏偏憲宗皇帝最討厭這樣的人,寧願讓他們憋屈也不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兩夥人擰巴上了。
又有萬安這樣的,想著投機取巧的人,又是一方勢力,雖然弱雞一樣卻懶蛤蟆趴在腳面上,不咬人只惡心你。
j 憲宗皇帝又不知道有他這一夥,他跟憲宗皇帝還挺聊得來,不然憲宗皇帝也不會讓他又升官回來了,關鍵是萬安是在幕後操作,小心謹慎的很,從不在人前跟憲宗皇帝頂著幹。
人家會裝啊!
又有一些老頑固,覺得症結就在萬貴妃身上,雖然證明前些年都是柏賢妃的原因,可他們依然猜測裡頭有萬貴妃的參與,只是萬氏狡猾,沒讓人抓到把柄,反倒是柏賢妃沒打掃幹淨尾巴,被憲宗皇帝收拾了。
連帶著錢皇後留下的那點人手都被拔了個幹淨。
吳有為正在家裡看賬本,這些年的賬本,分了六個箱子裝著,林素管家一定要他過目不可,還有吳曉送來的。
他過目,剛好算完,萬通回來了,告訴了他這個驚人的訊息。
吳有為的毛筆當時就無意識的掉了:“什麼?立了太子?”
“是啊!”萬通皺眉:“本以為還有的磨,結果突然就封了太子,還要安排東宮屬官。”
東宮,是一個微縮的小朝廷,
明朝太子三師,即明朝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職的合稱,從一品。
最初負責以道德輔導皇太子,且謹身護翼,為東宮輔臣。
後設為虛銜。
洪武元年,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經常因事親徵,考慮皇太子監國時,再設官僚制度,會生嫌隙,於是命朝廷命臣兼顧東宮職務,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師職位。後命東宮師傅止為兼官、加官及贈官。
從此以後直至明末,太子三師全部為虛銜,與輔導太子的職責無關。
而且東宮的輔臣,是沒有定員的,你可以專職,也可以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