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憲宗皇帝只是將此事當成臣子之間的相互爭鬥罷了,文武官員一直就是不和的,做皇帝的嘛,講究的是平衡之道,要是文臣武將都親如一家,他這龍椅也坐不穩了
這就是朱家皇朝歷代皇帝們的思想。
或者說,只有少數皇帝才喜歡看到文武祥和,很多都想著的是帝王之道。
只是在聽了袁彬的話後,立刻就臉色不好的看向了袁彬身後的柏珍:“怎麼回事?”
他允許文武不和,允許錦衣衛張牙舞爪,但是不允許錦衣衛擅自做主,在沒有他的吩咐下,抓人,甚至是刑訊!
還是抓他看好的人,私自刑訊!
連錦衣衛的指揮使都不敢這麼幹。
袁彬直接就說了,柏珍的所作所為。
他雖然沒親眼所見,可柏珍這段日子越來越過分的行為,他也是知道的,只不過皇上沒說什麼,他也就沒多管閑事。
以為留著柏珍是給萬通當磨刀石。
只是柏珍太過分了。
錦衣衛好不容易有了點好名聲,他努力了這麼多年,他竟然敢... 環報複他,他就不是袁彬!
正說著呢,六部尚書到了。
科舉舞弊案已經給了大明很多教訓了,所以在聽說了之後,他們都來了。
就連司禮監都來了王世貞這位掌印的大太監。
王世貞是最早使用太監“秉筆”一詞者,《龕山堂別集》雲:“中擋之久貴,無過於蕭敬者。年二十餘則已侍英宗為太監,成化中入司禮,自是數廢數起,凡四秉筆四掌印,幾五十年而退休,禮數視大臣,凡為太監近七十年。九十一而後死。
因為這個時候還沒有秉筆太監一詞,嘉靖的時候才有專門的秉筆太監。
在明代文獻中,最早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者是馮保。
《明史》載:“馮保,深州人,嘉靖中為司禮秉筆太監,隆慶元年提督東廠,兼掌禦馬監事。”
所以司禮監掌印太監,現在還不叫秉筆太監,但是有“內相”之稱了。
王世貞乃是英宗皇帝留下給兒子使喚的一個稱職的內監。
憲宗皇帝對他也很禮遇,因為王世貞這個人不貪權,不斂財,是個真正的清心寡慾之人。
加上資歷深厚,少有不服氣的,他跟懷恩太監倒是很談得來。
這次來也是因為此次事情太大了,他不得不到場,萬一有司禮監的人的事情呢。
眾人到齊後,也開始了扯皮。
文官集團當然不承認他們作弊了,而萬安那一夥人堅持要查,那商輅他們就要證據了。
總不能你說什麼是什麼吧?
憲宗皇帝覺得不嚴重的事情,可愣是讓萬安跟柏珍他們鬧騰了起來,心裡也不舒服了。
自己的金口玉言不被人當成一回事了。
萬安察覺出了皇上的不愉,但是他以為是這件事情讓皇,上不高興了,也是,誰當皇帝的時候,鬧出科舉舞弊案能高興的了啊?
於是更加賣力了。
加上跟他一夥的人心思也不都各不相同。
有的是想攀上皇長子這棵大樹,將來也好背靠大樹好乘涼,混個從龍之功啥的,子孫後代都不用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