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喜歡吃麵食,尤其在北方,泡麵、掛麵等大行其道。
吳有為記得以前看歷史的時候,遠在唐代,就已經在食用這種“快餐”了。據專門門從事敦煌飲食研究的高啟安博士說:“檢閱敦煌文獻發現,遠在唐代就出現了掛麵,當時叫做“須面“。
於是就問他們:“那可知道須面?龍須面?”
“龍須面知道啊!”憲宗皇帝道:“每年朕的壽誕日,都會做龍須面給朕吃。”
吳有為幹笑一下:“臣在家也吃壽面。
只是他太小,一般不是整壽都不過的,而且他的生日是十月二十二,正是萬物蕭索,要冷不冷的時候。
家裡不會慶祝,因為據說壽辰慶祝的太早,會被閻羅王記在賬上,所以古代人都是五十歲之後才開始慶祝整壽,平時都是偷著自家人聚在一起過個生日就行了。
六十歲七十歲才大賀一把,等到八十歲了,不止是自家人全村人,甚至連此地的一方父母官都會來賀壽。
“可是龍須.... 不都是現做的麼?”萬通想不明白了。
吳有為就知道他們說的不是一個面條!
沒辦法,吳有為只好編纂了一個故事:“相傳古時,軍卒和百姓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幹,家人為使親人能吃上面條,便把擀好切細的面條掛在竹竿,上曬幹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親人在勞動之餘,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這種吃法既能充饑又能解渴,被譽為上等慰勞飯食。後來有人將曬面條改進為手工掛麵,在酸湯中加入漂稍’雞蛋煎餅、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間及宴會上廣為流傳的酸湯掛麵。
而掛麵由精製麵粉製成,不含防腐劑及新增劑,營養成份得到了有效保留。掛麵之所以可以長期存放,是因為它透過幹燥脫水的過程,沒有水分,儲存時間自然長。
而且掛麵也可以用玉米粉做,玉米掛麵,也很能儲存,起碼二年之內,不會壞掉。
同樣的特點就是沒有水分,儲存時間長,只要陰涼幹燥的地方,就能放一二年,這一點,跟北邊的環境特別符合。
憲宗皇帝立刻就注意到了一點:“你說的食物,都是沒有水分或者水分很少,是跟水分有關系麼?”
“有。”吳有為點頭。
然後又跟皇帝說了環境、空氣、水分等對食物的影響,這一說,就說到了禦膳結束,喝了消食茶,也才說完。
“今日,朕,有所得!”憲宗皇帝總結道:“朕自詡天子,有無數大臣輔佐,有學士不斷講課,可還有不少東西是朕不知道的,尤其是就在朕的身邊,朕都不知道。”
果然,說完了,懷恩太監也回來了。
‘皇爺,不是您孤陋寡聞,而是這事兒太小,小到要不是奴婢去問,那回回廚子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他們都習慣了,這東西在他們那裡,人盡皆知。”懷恩太監走過來笑道“可咱們大明地大物博,根本看不上他們那點吃食,也就給您和後宮各位主子嘗個新鮮,要不是每年哈密衛的人來朝貢,給他們做饢吃,那回回廚子早就不能在禦膳房待下
去了。
回回廚子自己一家人都是哈密衛土生土長的,不過當年是被帶來獻給先帝當大廚的,於是就在京城落戶了。
他們做飯都很有特點,喜歡饢,喜歡喝茶,喜歡吃牛羊肉,但是一口豬肉都不吃!
雞鴨鵝的倒是無所謂,就是吃不得豬肉。
“是啊!”憲宗皇帝站起來走了兩步:“今日朕很高興,長見識了,忠明,你帶吳侍讀出去吧,今日不必回來執勤了,好好休息休息。
“是,皇上。”萬通拉著吳有為跟憲宗皇帝告退之後,倆人身後跟著幾個送他們出去的小太監,將他們送出了這座宮殿的大門。
倆人一路並肩,走著出皇宮。
“今天你說的那些,我以前怎麼沒聽過?”萬通好奇的問吳有為:“也是你們那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