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甲申,免湖廣、山東被災稅糧。
憲宗皇帝如今糧食充足,人也大方了起來,免稅糧免的很頻繁,他越是如此,外族的人越是不敢得瑟,因為能減免賦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強盛。
不強盛,也不能不需要賦稅啊!
同樣的三月,還有清明節。
明朝在清明重陽都有假期,休了一日,祭祖。
此次祭祖,吳有為讓吳瓊擔任了主祭,讓他慢慢的接手吳氏一 一族。
三月同時也是開春的時候了,一年之計在於春。
這一年,大明的辣椒、玉米、番薯、土豆等等,種子充足,遍地開花;三季稻也正式被南方的沿海地區接受,雙季稻成了南方水稻的不二選種。
壬寅,詔延綏屯田。
殊永為平虜將軍,充總兵官,太監傅恭、顧恆監軍,王越參贊軍務,備阿羅出於延綏。
河套,是大明俊臣心裡的一塊舊傷疤。
四月,天氣正式轉暖。
吳有為嫁了最後兩位妹妹,分別嫁給了小李秀才和小張秀才,這倆人如今是陶文書院正式的教書先生了。
雖然只是教導小班的先生。
而陶文書院有長大了的孩子,學校畢業後,不能考科舉,但是可以進入德川任職,記賬算賬,自己培養起來的算賬先生,當然要比別人放心。
初夏的氣候是幹燥的,也是幹爽的,春風拂面,楊柳依依,翰林院開始清理第一座藏書樓了。
這一日,吳有為是帶著吳瓊以及陶文書院的小張秀才、小李秀才去的,這兩位現在是他妹夫了,三個名額,也就他們倆和吳瓊能用上,小明德太小了,帶來也做不了什麼白白浪費一個名額。
翰林們也都帶了三個人,基本上沒有人不帶滿名額的,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自己的兒子!
沒兒子的帶孫子來的佔了百分之十。
剩下百分之五帶了侄子或者侄孫的。
僅有百分之五是帶著自己學生來的。
像吳有為這樣的,帶著的都是自己的親戚,別人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
身為三甲之一,張升帶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張元錫,以及兩個陶文書院今年已經考中秀才的學生。
今年不是會試之年,所以二月開始便考童生試了。
陶文書院有兩個人考過了童生試,他們都是出身清白的農家子弟,跟著張升來長見識的,張升至今依然掛著陶文書院客座山長的名頭,當然,楊一清和吳有為、張倫,都是客座山長。
這些不是狀元就是榜眼探花的人,使得陶文書院在短時間內就在書院界闖出了名頭,雖然還很小,但是已經有不少人家將孩子送到陶文書院上學了。
只是這些孩子吳有為都是要看情況收的,入學之前還要考試,這裡是免學費的地方,甚至有孩子讀書好,還有獎學金可拿。
不過也有不同情況的,例如有錢有勢人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一個人來陶文書院上學的,總的有伺候的下人吧?書童你得備一個吧?
這些人住哪兒?吃什麼?要怎麼伺候自家的孩子好好學習?
而且吳家村的房子都不賣,土地都是吳有為的,他不點頭誰敢在這裡蓋房子買地?
怎麼辦呢?
交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