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為第一次進翰林院,在後世,清朝的翰林院已經幾經風雨,破敗不堪,小的可憐,而是真正的明朝的翰林院,是很大的,有單獨的翰林藏書院,裡面七棟藏書閣,涉及到方方面面。
但是在後世,清末民初的時候,因為國家的薄弱,很多人都覬覦那些藏書,但是那個時期的文人們,寧願縱火,燒掉它們,也不想讓祖宗們的心血,流落海外...。
悲壯,但也悲哀。
如今吳有為卻十分珍惜翰林藏書。
當然,他們剛來,這第一天,翰林院裡的人都在。
翰林院有學士一人,正五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二人,從五品;
翰林院侍講學士二人,從五品;
翰林院侍讀二人,正六品;
翰林院侍講二人,正六品;
翰林院五經博士九人,正八品;
翰林院典籍二人,從八品;
翰林院侍書二人,正九品;
翰林院待詔六人,從九品;
翰林院孔目一人,未入流,就是沒品;
翰林院史官修撰,此職位無定員,從六品;
翰林院編修,無定員,正七品;
翰林院檢討,無定員,從七品;
翰林院庶吉士,無定員,未入流。
無論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計程車人群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
自唐朝以來,李白、杜甫、張九齡、白居易等;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等等;至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選翰林院被稱為“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翰林學士不僅致力於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更踴躍參與政治,議論朝政。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濟天下”的表
所以翰林院裡的人一個個都很儒雅,氣質高華,而且其中還有認識的人,劉健如今是翰林修撰,從六品,每日就知道修書,樂此不彼。
而李東陽也是如此,因為《英宗實錄》修纂成書,皇帝賜李東陽白金文綺,品秩升為從六品。
劉大夏則是在兵部,沒在翰林院裡。
三個新科一甲,穿著一樣的衣服,只不過帶著的玉佩同樣質地花樣,看著就很團結。
眾人斯見過後,對於新科三甲這麼年輕,給與了很大的熱情,李東陽甚至指著吳有為道:“你不是有個結義的兄弟是在德川火鍋烤肉店當總店長嗎?今兒就你請客了!”其實他也有股份,只不過是暗股,外人都不知道。“好啊!”吳有為笑著道:“請諸位同僚賞個光!”
前文說過,翰林院清貴是清貴了,但是他清廉如水,窮翰林,窮翰林,他們日子都過的結結巴巴。
吳有為請客,他們當然高興了。
也因為這一期的一甲都很年輕,明顯是前途無量,所以大家對他們三個,表現的特別善意。
翰林院很大,人也不少,尤其是歷屆進士們,在沒有正式工作前,他們都在翰林院裡待著。
薪水微薄,加上京城居大不易,過得很清苦。
翰林學士讓李東陽和劉健帶他們在翰林院裡看一看:“等晚上咱們就去吃大戶。
吳有為嘻嘻一樂,反正這裡頭,他年紀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