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入閣後,舉賢任能,以惜人才、開言路為急務,名臣多為其所識拔。他為人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寵待。
《明史》稱“自三楊以來,得君無如賢者。”
天順五年,加太子太保。天順八年,英宗病重,召李賢委以託孤重任。
憲宗即位,晉升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知經筵事。
託孤之臣啊
李賢的地位,可以說,他排第二,沒人敢佔第一
羅倫將李賢各種好處說了一遍,別人一個個都沒話說,只有吳有為冷哼一聲:“堂堂一個閣臣,家中有喪事,丁憂很正常,當然,現在朝政有可能不太樂觀,你替他上書奪情,情有可原,皇爺惱了你,他怎麼不提你求情?”
羅倫一愣:“堂堂閣老,替我求情?我算個什麼?”
“恐怕不止吧?”吳有為道:“葉盛葉大人,至今不還在宣府鎮做巡撫呢麼?還有嶽正嶽大人,至今散放於野!”
這兩位可都是跟李賢不對付的人,而這兩個人的過往也十分坎坷。
吳有為不說,他們都不知道,說了他們才發現,官場之複雜,實在是世事難料。
而羅倫也覺得自己沖動了,無奈沖動已經造成,無可挽回。
甚至兩位座師也來了,當天晚上就是在羅倫這個小院子裡吃的飯,學生老師們在一起,討論了一下。
還是吳有為知道福建那邊是靠海,要說什麼最容易發家致富?那還得數貿易,做買賣。
別看士農工商,商在最後,但是商最有錢!
吳有為想起了甘蔗!
這東西在北方可沒有,但是南方有啊!
甘蔗能幹什麼呢?
它能製糖!
還有沿海那邊,不是有鹽田嗎?
可以曬鹽啊
更主要的是,南方還産茶,鹽、茶、糖,這三樣哪個不是暴利啊?
再加上海上貿易,呵呵,賺錢還不是大把大把的啊?
只是吳有為說了,其他人都反對,原因是商人重利!
吳有為沒辦法了,再說,大家都覺得羅倫這樣的,行商真的不行!
無有為又另想了個輒兒:雙季稻!
水稻原産熱帶低緯度地區,要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開花結實,一年只能種植一季。
雙季稻的形成很早很早,可是直到明末清初才廣為人知,最早的時候,沿海地區都是種植一季稻子,再種植一季麥子。
當時只有位於沿海地區的各種島上,才種植雙季稻,因為土地稀少,沒糧食吃啊,不種植雙季稻吃不上飯,可是大陸還是一季稻子一季麥子的這樣種植。
直到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自己研究水稻,然後推廣了雙季稻出來。
其實早就有了,只是不為人知罷了。
吳有為直到羅倫這人一心為民,如果讓他去辦這件事,將來可以憑借這個大功勞,回到官場,甚至是官路亨通!
又能解決一些饑荒問題,加上他已經給了皇帝一些海外糧種,這樣的話,倆人等於有了同一個目標,要想在官場升官發財,就要跟領導保持一致!
跟領導保持一致就不會犯錯,而且羅倫還年輕,他還有大好的前程。
歷史上羅倫什麼樣,吳有為不管,現在他是他的至交好友,就夠了。
於是手把手的交代羅倫。
實際上,雙季稻在華夏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最早見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山海經》的記載。
一般認為,古籍中常提到的“兩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間作稻和連作稻等,反映了華夏稻作缺席制度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