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倫!
羅應魁!
他還有個字,叫彜正,號一峰。
這家夥可牛了,比張升牛多了!
《明史》之中有專門他的記載,還很多!
羅倫這人的人生經歷也十分坎坷,據說他自幼家貧好學。
成化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可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一入仕途就摻和朝政!
還抗疏論李賢起複落職!
這就得罪了剛剛登基急於掌權的憲宗皇帝,直接將他貶謫道泉州市舶司做了個提舉。
後來還是同樣是“三元及第”的大學士商輅,舉薦了他,次年便複官改南京,可能是覺得自己官途不順吧?這家夥就在南京幹了兩年,就以疾辭歸了。
後來回到老家,隱於金牛山,鑽研經學,開 i門教授,據說從學者甚眾。
學術上篤守宋儒為學之途徑,重修身持己,尤以經學為務。為文有剛毅之氣,詩作磊落不凡。
這家夥官途不順,後來幹脆就著書立說了,有《五經疏義》《一峰集》《周易說旨》。
其著述後被整理收入《四庫全書》,各類文字十四卷,包括:策、疏、狀、序、記、傳、墓誌、謠、文、哀辭、說、銘、祭文、書等十卷,另有詩集、夢稿及歌四卷均被收入,是有明一代的狀元名儒。
張升雖然也是有名的狀元閣老,卻是每隔幾年才考一 一次,也不是每次都第一,所以同樣是狀元,這位可比他牛逼多了!
當然,張升的官途比他順利,最後都入閣了,而羅倫死的時候才四十八歲,這在古代來說,算是英年早逝了。
而吳有為能知道他,是因為當年他跟歷史系的一個學長爭論過歷朝歷代的狀元們。
雖然科舉第一,可他們不一定做官也第一。
於是找了最符合官場之道的明朝的狀元們,一共九十人,挨個查,看他們的最終成就。
果然,就那麼寥寥幾個能位極人臣,三元及第的這位官途不是一般的坎坷。
張升老成持重卻能成為狀元閣老,倆人中狀元的時間就差了三年,際遇卻大不相同。
如今這位講義氣的讀書人,就站在他面前!
不過他雖然英年早逝,卻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一直到明朝,他開設的書院還存在,一直有學子在讀書,在科舉,在當官。
所以一聽見這位自報家門,吳有為就肅然起敬了。
他的反應,讓羅倫也一愣:“有為貴庚啊?”
吳有為靦腆的道:“十九了。”
“那比我小,我二十了。”羅倫笑著道:“那我就託大,叫你一聲賢弟了。”
羅倫的官話帶著一點他家鄉的口音。
“應魁兄。”吳有為趕緊行禮問好。
嗯,對了,有為賢弟,你剛才,好像是知道為兄?”羅倫果然不愧是“彜正”的字,竟然就這麼大刺吧啦的問出來了。
“我聽說過你!”吳有為道:“你曾經路過雙髻山?”
“雙髻山?”羅倫想了一下:“哦,你說的是仙公山吧?”
傳說羅倫赴京趕考前,特地到泉州仙公山祈夢,求問前程,他在“豐山洞”裡一連住了九天九夜,卻一夢無成。
第十天清晨,他向廟祝借來文房四寶,氣忿地在洞壁上題詩一首:“千裡路途來求夢,九霄無夢是無緣。神仙不管凡間事,回去江西中狀元。”題畢擲筆而去,歸至山下,天上響起一陣雷,當他返回洞中取匆忙間落下的雨傘時,突然發現牆上的詩被改動了兩個字:“無緣”改為“有緣”,“不管”改為“專管”,且墨汁未幹。
後來羅倫果然蟾宮折桂,一舉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