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升家裡並不富裕,雖然在當地是地主,可在京中卻算不上什麼高門大戶,吳有為好歹有個出身,本人也年輕,張升比他大了好幾歲。
本來來的下人還怕自家老爺送了這東西,被出身好的吳老爺嫌棄,人家送的是貢品才有的稀罕果子,自家送了魚幹魚醬和蝦醬,算怎麼回事呢?
偏偏自家老爺非要讓他們送來,夫人攔都沒攔住。
現在卻發現,還是老爺瞭解自己的同窗,這位老爺別看年輕,卻真真是個好吃的,且不嫌棄,一點都不嫌棄的樣子。
臨走的時候,吳有為沒給他們太多的賞錢,上次張升家的給多少,吳有為照舊給回去。
一人二十個銅板而已。
然後兩位座師也派了人來,給他送了兩套新書。
分別是《水經注新解》和《文心雕龍》全套。
都是吳有為喜歡看的書。
吳有為大大的賞賜了兩位來給他送書的老僕。
李東陽的東西隨後到了,他送給吳有為的是他在翰林院裡看到的《異物志》
整套的《異物志》啊!
異物志》這個書名一般人很陌生。
它是漢至唐時一類專門記載周邊地區及國家新異物産的典籍。
起於漢末,繁盛於魏晉南北朝,至唐開始衰變,宋以後消失。
沒人知道它們都去了哪裡,也有人說被元朝的人給毀了,因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他們不需要這個東西。
吳有為看著這一箱書籍,手都哆嗦了
具體地說,《異物志》是漢唐時期一類特殊的典籍,主要記載當時周邊地區及國家的物産風俗,內容涉及自然環境資源物産、社會生産、歷史傳說、風俗文化等許多方面。
據後世的考古證實,從漢到唐,至少有二十二種以上以《異物志》命名的著作出現。
《異物志》是一個籠統的名字,就像“語言”,每一國都有獨屬於自己的語言一樣,《異物志》也有許多,只不過,籠統的收在一起的,吳有為沒見過。
隨著古代民族融合及與其他國家交往的擴大而産生,並隨這一過程的加深而繁榮,也同樣因此而衰變消亡。
這類著作最初現於漢末,繁盛於魏晉南北朝,至唐開始衰變,宋以後退出歷史舞臺。
其實說白了,就相當於是百科雜書。
歷史的百科雜書。
它的産生和消亡,與該時期中華文明圈的內外交融拓展密切相關,從一個角度反映著該時期人們的世界認識水平和思想狀況。
宋以後,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以及當時統治者的不重視,有識之士又用自己的不作為反對異族統治,這類著作不再出現,原有的各種版本也漸漸流散消失。
一種歷時久遠、影響不小的文化現象就這樣被歷史的塵沙所掩埋,以致後來的人們對它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只是在歷史地理學和小說史的研究中,偶爾才能看到一點它的蹤跡。
它的種類、它的存佚情況、它的內容、它與其它文化現象的關系以及它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的完整歷史意義,從未得到過認真的對待。
吳有為在後世所能看到的,也僅有清人有限的幾種輯本和今人的些許研究成果,原本,一個都沒有!
李東陽的這一套《異物志》共有二十六本,可見不只一日能抄錄出來的,他肯定準備了許久,只不過找了今日這個機會,給他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