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華夏大地上,由於歷史悠久,地域不一,留傳下的蒸餾酒的名稱很多,但古代文獻中所說的“白酒”這一名稱卻不是指蒸餾酒。
前面已說過它是一種釀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現代,才用白酒代表經蒸餾的酒。
吳有為記得古代文獻中蒸餾酒的稱謂主要有:
燒酒、燒春,始用於唐代,但是唐代所說的燒酒,燒春是否指蒸餾酒還有爭論。
宋代以後,燒酒、燒春才是真正的蒸餾酒;
到了元代,雖然它只存留了九十年的國祚,卻發展酒業很快。
阿剌吉酒元代《飲膳正要》);
南番燒酒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原注為“阿裡乞“);
軋賴機元代《軋賴機酒賦》);
法酒明初《草木子》,原書又稱為“哈剌基”);
但是在後來的考古學中發現,元代的那些酒名字翻譯過來,就叫“酒露”。
“不過釀酒太耗費糧食了。”萬通不同意道:“酒露現在一壇五斤裝的就要十兩銀子。”
吳有為咋舌,這麼貴呀?
“而且軍中不許飲酒。”萬通更打擊吳有為了。
“你聽我說。”吳有為道:“酒精呢,是一種比酒露的.... 還要厲害的一種.... 藥酒!”
吳有為盡量解釋的清楚一些,讓萬通能夠理解。
其實酒精在後世,已經研發出了工業酒精。
工業酒精後來多用發酵法,因為這個省錢啊,一些廢棄的東西,他們拿來做酒精,原材料本身就很便宜。
糖質原料如糖蜜、亞硫酸廢液等)和澱粉原料如甘薯、玉米、高梁等)發酵;
發酵法制乙醇是在釀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曾是生産乙醇的唯一工業方法。
發酵法的原料可以是含澱粉的農産品,如谷類、薯類或野生植物果實等;也可用製糖廠的廢糖蜜;或者用含纖維素的木屑、植物莖稈等。
這些物質經一定的預處理後,經水解用廢蜜糖作原料不經這一步)、發酵,即可製得乙醇。
只不過那個時候他們可以提純成 95的工業乙醇,只不過吳有為現在知道,這個時代沒那麼精準,最多能得個 70的就不錯了,將將夠消毒的規格。
能得個 75都得是最好的了。
醫用酒精這個度數在古代已經很高了。
不過吳有為也說了:“這醫用酒精因為是藥用的東西,不能喝,一喝就雙目失明,還容易中毒死掉。”
“你怎麼知道?”吳有為說的太真實,讓萬通覺得他說的都能辦到,且都是真實的事情。
吳有為閉上了嘴巴。
心裡卻打了個突兀,他還沒想好,怎麼解釋自己知道這麼多比這個時代先進了那麼多的知識?還有,很多這個時代根本沒有的東西,他都知道。
嗯,光顧著過嘴癮了,他忘了想解釋來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