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人聊得十分熱情,吳瑛那邊都快要煩死了。
放眼望去,全都是文質彬彬的人,男人,連個母的都沒有!
所有人都比他清高,幾個小屁孩竟然也張口《論語》、閉嘴《孟子》,順便說一句,吳瑛四書學完了,五經只看過兩遍,連背誦都不會。
皆因吳孫氏覺得兒子太辛苦了,不讓先生使勁兒逼兒子學習。
吳瑛覺得這種會友,他這輩子恐怕都不會喜歡了。
交流了一會兒後,店家出來在每一個人面前鋪了兩張白紙,最後站在中間的高臺上道:“今日再次求對,如果對子寫得好,將刻在我們品緣茶社的大門兩側,奉上紋銀百兩以作潤筆之用!”
眾人都知道這個規矩,其實就是給貧家有才的學子一個賺錢的機會,又能揚名又能有銀子拿,尤其是在春闈的時候,這裡更為興盛。
誰知道吳瑛腦抽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沒說話,就他嗤笑一聲,說了一句:“有辱斯文。”
猶如一滴水,嘣進了油鍋裡,眾人頓時對他怒目而視。
老翰林就是其中之一,指著他氣道:“爾等白一個,可知‘斯文“二字如何寫?”
吳瑛在說完之後就知道自己沖動了,滿屋子的人能來,捧場的多,真正想賺錢的少,他也是一一時無聊,看吳有為在這裡如魚得水,想給他添堵而已。
這個時候吳有為當然替他道歉了:“小侄沒參加過幾次文會,口無遮攔,祈望海涵。
他這說的誠懇,用詞又當,吳瑛在邊拱手作揖,賠禮道歉,眾人這才息了眾怒。
倒是那老翰林,細細品嚼吳有為的話,搖頭晃腦道:“你這後生倒是不錯,口無遮攔?可不是口無遮攔麼!”
吳有為一愣,隨即傻笑了一下,這個時候還沒“口無遮攔“這一詞呢。
因為這四個字是後來才産生的,出自清朝時期王廷紹的《霓裳續譜》之中《西調》的《風靜簾閑》那一段:“小孩家口無遮攔,他在別人前巧語花言,沒來由將我摧殘,你不曾慣誰曾慣。
古代一般這個時候的用詞是“口不擇言”,出自《北史》之中《魏艾陵伯子華傳》:“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
吳瑛這回不敢開口說話了,只是心裡又憋氣又窩火,哪次他跟認識的人出來,他不是引人注目的那種?現在跟這個沒用的出來,要麼罰站要麼被人搶白吵架,要麼就這樣見面就是官,他天生比人矮一級,再就是輩.....
吳瑛尋常都是讓人奉承慣了的主兒,突然所有人都將他視為平常,落差太大,他當然受不了。
他那邊想的事情多,這邊眾人已經要揮毫潑墨了。
店家給出的題目乃是因為天時快到夏季了,讓大家寫一一副與夏季有關的對聯,風景、人物、事態皆不定,一炷香之內寫完,大家品評,得了第一一的可得白兩紋銀,文房四寶一套,如意筆筒一隻,吉祥鎮紙一對,紫檀筆架一套,鑲金銀裁紙刀一把,免費在茶社吃茶要點心一年;第二的可得九十兩紋銀,文房四寶一套,吉祥鎮紙一對,黃花梨筆架一套,鑲寶裁紙刀一把,免費在茶社吃茶要點心十。月... 以此類推,前十名都有獎勵,只是各不相同,最後一名只能得一兩紋銀,文房四寶一套,免費吃茶要點心一個月
吳有為發現,這裡從頭到尾都有的東西,就是銀子和文房四寶,除此之外,就是免費吃茶要點心。
這倒是真照顧讀書人的面子。
有很多讀書人其實並沒有多少錢財,可能勉強夠餬口,卻不能每日茶水點心的享受著,這家品緣茶社果然是讀書人開的麼?
處處為讀書人著想啊!
等茶社的人說完了規矩,很多人已經開始提筆寫對聯了。
剛才聊天寒暄的時候,吳有為得知老翰林乃是江夏人,哦,古代叫江夏,而現代那裡叫武漢。
他想起‘了一個典故:傳說梁啟超去見湖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想給梁啟超一個下馬威,就寫了一個上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梁啟超從容做對: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生本孺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後。真正的讀書人,講究的是膽識和氣節,“不敢在前不敢在後”體現了一種不卑不亢的精神。
吳有為更改了一下裡頭的自稱,“老夫”改成了“先生”,寫完之後,眾人品評,他果然得了第一,那位老翰林也笑眯眯的很,摸著鬍子搖頭晃腦。
吳瑛也寫了一副對聯,卻是資質平平,眾人看過之後,全都被丟之腦後,他又氣悶了一回。
最後吳有為自然得了第一,一百兩紋銀都是筆錠如意樣子的十兩一個的銀裸子,還有那些獎品悉數都搬了上來,吳有為收獲頗豐。
劉大夏調侃他:“你以後可省了茶錢了!”
“當省則省,勤儉持家才能長久。”吳有為喜滋滋的道:“你若是來這裡吃茶,叫我一聲,我可是有免費的茶吃哦!”
劉大夏不僅哈哈大笑,跟旁邊的掌櫃的道:“你這次可攤,上個小無賴了啊!
掌櫃的卻笑道:“如果這位吳小老爺能出一副絕對,小老兒就將【門口那兩個門聯換下來又如何?”
“這有何難?”吳有為略沉吟了一下:“客來能解相如渴,火候閑評坡老詩。”
說完之後,揮毫潑墨,寫了下來。
此聯並非吳有為所做,而是取自民國時期譚延豈在長沙天然居茶館所做的一副對聯,他運用了司馬相如患了消渴症和蘇東坡賦詩論煮茶火候兩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