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這個是閑職,虛授,也就是說,有個名頭,錦衣衛是不假,但是沒有實權。
不過好歹是個官職,吳家不用服徭役,不用納稅。
吳家頓時歡欣鼓舞了起來,尤其是吳夫人,走路都帶風了,因為吳俊給她請封了五品的宜人。
明朝的這個時候,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
無封無品叫娘子。
所以從現在開始,吳老夫人就不能叫“老夫人”了,應該尊稱為“吳太夫人”。
戊寅,複立團營。朝廷和皇宮正式出孝了。
外面的情況在變,吳家也在變。
吳家在四月初三的時候,便舉行了儀式,因為他們也到了時間,正式除孝,出孝了。
作為這一一年最大的一件事情,除孝十分隆重。
基本上稱得,上親戚的,當年老太爺去世後來參加葬禮的,都來了。除孝需要燒一桌“祭”,一般要準備八至十二個祭品:一個整雞燒了後,雞頭要朝上翹起),一個肘子或者一大塊五花肉,一條魚,一碗豆腐,一盆水果,一盆灶糖,一盆糕點,一盆其他菜等等。
另外,香燭冥紙更是不可缺少。
需要起一個靈堂,請了法海禪寺的十八位和尚念經,由一位法海寺般若堂的長老帶隊來的吳家。
般若,梵語音譯過來的。
又譯作“波若”、“鈸若”、“鈸羅若”、“班若”、“般羅若”、“般賴若”等,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
專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
這個般若堂裡都是修行有成的大師,帶隊的長老更是一位有名的大師。
靈堂內的供桌由兩張八仙桌豎排組成,上面放著許多紙糊的祭品。
正面靠牆壁是一座三層紙糊成的“大宅”,十分氣派,是一個五進的大院子,還帶著個花園,那裡頭甚至還有用紙糊成的指甲蓋大小的“鮮花”和“青草”、“綠樹”;兩邊分別是清一色的紙車紙馬,紙轎紙人。
也有族人帶來的祭品,一般就是一些冥紙,紙的金銀元寶等物,放在供桌上,供桌上就擺放得更滿了。
唸了一天的經,在下午申時之後,佛事才結束,撤去供桌上所有供品,全部焚燒。
大師們給每人發了香燭,各人手持一柱香,站在大師們的身後,隨大師們的念念有詞,頻頻鞠躬作輯,親屬亦鞠躬作揖答禮。
佛事的最後一項是燒“房子”和“包裹”。
燒之前,所有來客都站出來排隊,作為嫡長子的吳俊排有最前面,手持一水壺,邊灑水,邊圍著紙房子和包裹逆時針方向轉三圈,再順時針方向轉三圈,其他人跟在他後面,也一樣逆時針轉三圈,順時針轉三圈。
一位上了年歲的大師宣佈儀式結束,所有人脫下外面套著的孝服,大師讓吳瑛點火燒起了紙房子和包裹。
脫下孝服,也就宣告正式除孝了。
除孝的最後一項自然是所有人一起用膳。
大師們吃的是專門做的素齋,吃過飯之後就步行回去,這也是一種修行,臨走的時候,吳俊在每一位大師的缽盂裡都放了十兩銀子的善款。
而吳有為早就有所準備:他在每一位大師的缽盂裡都放了一個十八菩提子串成的佛手針.. 每個佛手釧下都帶著一顆潔白無瑕的佛手瓜樣式的羊脂玉。
他送的低調而有誠意,比吳俊的那個可要好多了。
大師們對吳俊只是禮貌的一合什,對吳有為卻笑容滿面的很。
無形之中,吳有為又壓了吳俊一頭,比他會辦事,且心思細膩。
這些事情,具都有人回報給吳老夫人並吳夫人知道,吳老夫人眼神陰鬱,吳夫人卻握緊了手裡頭的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