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一看大家開動心思,希望把自己家不滿足年齡的孩子都送進城去。他能理解大家的想法,畢竟生活都不容易,好不容易看到一次機會,恨不能大人都想去。
因為在他們看來,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只考慮當下,根本沒想過長久合作。
“我能理解大家的難處,可我們做人不能這樣。我已經打聽過了,孩子們進城之後,會進寄宿學校,生活不用擔心,學校老師會照顧,吃喝拉撒都在學校,這也是一大筆錢。人家已經出了錢,你們把不符合年齡的孩子全部送過去,人家就要花更多的錢。錢都不是大風颳來了,做人得憑良心。”老秦用心良苦地說道,他是真擔心村民弄虛作假被揭穿,最後導致造夢師怒而離開。
“話不能這麼說,我們家孩子聰明,雖然年齡小一歲,但有什麼關係呢?”
“就是,我家孩子就大一歲,看不出來的。”“老秦,大家都是自己人,你可不能偏向外人。”
“我不偏向外人,我只偏向道理。”老秦很嚴肅地說道:“你們要是在這樣,我可去找村長去了,他要是知道了,可不會放過你們。”這個時候也只能請出村長五兄弟了。
村民們一聽就不高興了,雖然害怕,但更覺得老秦不地道。憑什麼別人的孩子能進城,自己兒子不能進?自己孩子就小了一歲罷了。
“我兒子要是不能進城,那大家都不要進了。”村民大喊道。
“就是,憑什麼我們孩子就不能去?根本看不出的,老秦,我勸你不要多管閒事。”
老秦很無奈,這都什麼事情啊,本來一件好事,竟然搞得村民之間翻臉。
春秋時代的晏子做過一個比喻,本來一群狗安安穩穩地待在一起,這個時候如果丟入一塊肉,那麼狗群會迅速地沸騰起來,為了一塊肉而廝咬。
這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八歲到十二歲的年齡限制最後只有十二個是完全滿足的,其他孩子要麼太小要麼太大,結果就是爭吵不斷。
“你們什麼意思,自己孩子年紀不到,要怪就怪你們自己,我們孩子可是滿足的,你們憑什麼攔我們?”
村民們是劍拔弩張,一看就要翻臉了。
老秦知道這個時候只有村長能鎮得住,雖然自己的腿被五兄弟打斷了,但他並生氣。他很清楚大家都是為了生存,誰讓魚骨村這麼窮,越是窮就越是斤斤計較,畢竟少吃一頓就可能沒力氣幹活,就可能餓死。
大家都只能顧自己,根本無暇顧及別人。
這個時候好老人沒用,只能讓村長來。
林茹之聽得很清楚,並沒有生氣,反而覺得就應該是如此,窮人如果再不狡猾一點,雞賊一點,就很難出頭,他們都不甘心做窮人,至少知道上進。
當然這種透支窮人信用的行為做多了,大家就很難再給窮人機會了。所以想要改變命運,還是得靠齊國推廣教育,讓窮人有穩定的上升通道,而不是隻靠幾個好心人。
只靠好心人扶貧,只會越來越心涼。因為窮人為了得到機會,會互相爭鬥,會弄虛作假,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說到底扶貧不是幾個人就能做到的,必須是透過齊國大力發展才有可能解決。只有國家搭好通道和平臺,大家在平臺上互相合作,互相監督,才有可能越來越好。
對於魚骨村的情況,林茹之不準備參與,這是人家內政,就看他們自己商量的結果。如果他們按照約定,只送十二個符合年齡的孩子,那沒問題。如果他們決定一起作假,那也沒問題。如果他們撕破臉皮,打起來,那就打吧。
反正林茹之沒有辦法解決齊國貧富差距的土壤,而土壤不改變,這種爭鬥就會不斷髮生,不會停止。
這不是人性善惡,這是社會結構導致的問題,不改變社會結構,爭鬥就會一直重複。
林茹之接受任何結果,不會對村民有任何偏見。
“都給我閉嘴!”村長臉色好多了,林茹之的藥都是學院老師煉製的好藥,斷手這種傷勢完全不在話下。要是柳鶯大夫出手,斷手也能接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