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韓府財政困難,但所有人都還在拼命要錢。因為他們高舉楚韓公的牌匾,就是為了錢,而不是為了血脈親情。
林茹之都能感覺到三房的踴躍,年租一到,就好像是魚塘裡打窩,魚群全都活躍起來了。可問題是魚塘的水都快乾涸了,魚群眼看都要曬乾了,但大家還是盯著魚餌,而不是想著如何解決乾涸的問題。
因為這些魚都有小魚塘,大魚塘乾涸了,他們就搬去小魚塘歡快去了,把家一分,散夥。
說到底還是老太君的問題,她為了好名聲,對三個兒子太大度,把錢都分了,最後韓府根本沒有能量。
分錢的時候,她是大家的老祖宗。如果還想要把三房的錢收集起來,辦大事,基本就不可能了。
一直分錢,雖然讓韓府表面和和氣氣,但不斷削弱能量,等到能量耗盡,就再也沒有辦法維繫了。
老實說,如果林茹之來管家的話,還不如把錢全部交給大房呢。至少把能量全部集中到一起,傳承到大舅家,日後二房和三房沒錢也不至於鬧分家。像老太君這樣分給三房,把力量攤開,其實很不利。
可惜老太君認為手心手背都是肉,實在不想落得一個偏心的罵名。
不管如何,林茹之對於韓府這個龐然大物而言,根本沒有什麼影響力。人輕言微,之前好不容易提了個義田的專案,老太君也無力落實,韓府已經到了大家都看到問題,但已經沒人可以解決的地步,已經沒有解決問題的能量了。
能量都分掉了,除非三房突然眾志成城,把錢全部拿出來,豁出一切維持家族,或許還有挽救的機會,否則韓府也只能漸漸衰敗,十年之後估計就差不多了。
但讓三房眾志成城,難度太大,連親媽都無法讓他們合作,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這個冬天,各家各院不準用超過五十兩的炭。”王婷的節流計劃打響了第一槍,就是冬天的炭費。
“如果想取暖,就去暖閣,大家集中在一起取暖,節省炭費。”這只是小試牛刀,看看反應。
反應是巨大的,以前各家各院都有炭可用,大家基本是一天到晚都不滅火的,外面雖然天寒地凍,但屋子裡是暖呼呼的,大家都躲在屋子裡,讀讀書,寫寫字,聊聊天,吃吃零食,就度過冬天。
如果炭費減少,那就不能一天到晚地生火。五十兩不夠,根本不夠,以前他們院子裡幾個房間各生火爐,加上小院裡的暖閣,怎麼也得一百五十兩,哪有直接砍一百兩的?
“這王姑娘平日裡和和氣氣,笑笑呵呵,怎麼一當家就變鐵公雞了,這五十兩哪裡夠啊。”連林茹之的奶孃都開始發牢騷了。
芍藥也皺著眉頭,顯然是覺得節約取暖費著實是過分了。
如果炭費足夠,僕人的房間裡也能保持溫暖,大家幹活也有精神。錢少了,首先肯定是保證主人的房間,然後才是僕人。
主人家肯定是怎麼舒服怎麼來,那僕人就沒炭可用了。最先受影響的肯定是僕人,他們自然有意見。
以前冬天,事情也不多,他們躲起來用著韓府的炭,做著外接的活,一個冬天也能賺不少。要是沒有炭火保暖,手哆哆嗦嗦的,還怎麼幹活?
到處都是抱怨,林茹之心想自己要是個陌生人,肯定會以為表嫂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其實就是減少了炭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