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被逼著一氣之下,分封八大王藩屬國的地位,徹底改變了漢末軍閥勢力的思想,原本孤注一擲的做法,也是讓曹操始料不及的。
如今各大軍閥勢力都有了自己領地和勢力,而且名正言順,你曹操不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嗎?現在你還怎麼大義凜然地討伐這個那個的?
不過,漢獻帝的分封,雖然有著破釜沉舟的決絕,但是無疑這種分封制是倒行逆施的,獲得好處的各大諸侯慢慢的不滿足現狀,各自都想著稱霸一方。
而實力強橫的霸主,就想著建國稱帝的千秋偉業,自然為瞭解決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也要在稱帝前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與割據地盤。
在黃射徵戰海外,無暇顧及的情況下,首先是曹操發動了對張繡的戰爭,張繡不敵,與張魯聯合,隨後韓遂、馬騰相助,西北四王聯合,曹操不敵。於是,請求與黃射聯合,對於曹操的無恥和厚臉皮,黃射很無語,歷史上不是這樣的啊,黃射心想。
對於西北四王的聯合,黃射是沒有想到的,如果真的是鐵板一塊,對於以後進軍西北還是個麻煩。聽取了諸葛亮等人的建議後,黃射還是準備出兵漢中,具體情況由軍師諸葛亮酌情處理,於是諸葛亮北伐開始。
對此,最高興的就是黃祖了,黃祖親自帶領幾員大將以及十萬大軍支援諸葛亮,可見黃祖的急切心情了。不過黃祖註定要失望了,諸葛亮這次北伐只是做做樣子,表個態,虎頭蛇尾的,威懾一下西北四王就可以了,主要經歷還是在南征軍上。
不過如此一來,北方局勢徹底亂了,大戰四起。
首先是張魯利用五鬥米道教與太平道神教的關系,請求孫權一方的太平道神教臥底,挑唆孫權攻打劉備,而韓遂、馬騰突發奇兵奇襲許昌。
然後是黃射水師沿海北上攻打東北遼州,在這一過程中,倒是讓孫權、曹操聯合起來了,北方戰局風起雲湧,黃射的治下卻是穩步推進。
八王之亂持續了一年多,各方損失慘重,曹操、張魯身亡,劉備遇刺,孫權損退守遼東,張繡投靠韓遂,逃到西涼,曹操之子曹丕遷都長安。
中原正式易主,成為了黃射的領地。
214年四月,魏王曹丕廢除漢帝,建國稱帝,號“大魏”,擁有漢中、長安、幷州等地,倒是與歷史上差不多,只是領地實在是少。
曹操霸佔中原多年不敢稱帝,曹操一死,曹丕就跳出來廢除漢帝,讓人看不透了。
曹丕稱帝,其他人也不甘落後。
五月,涼王韓遂建立西涼國稱帝,不過,韓遂稱帝,馬騰極力反對,反對無效後退隱。
七月,黃祖建國稱帝,終於如願以償。
不過,依據黃射的意思建立的是東亞帝國,雖然不是黃祖心中的楚國,而且黃祖也不知道東亞是什麼意思,不過是皇帝就好了,而且領土這麼大,不出意外,統一全國也是遲早的事了。
所以,黃祖也沒有說什麼,安靜地做自己的皇帝就是,這時,黃祖四十六歲,也可以說是正當年了。
黃祖之父黃賁早死,蔡妍為皇後,龐老夫人為皇太後,族叔公黃忠被封為漢王,黃射為太子,其他黃氏家族人員也一一獲得封賞,黃桀、黃紂等分別被封為西王、北王。
同時,戲忠、田豐為東亞帝國左右丞相,黃射兼任軍部統帥,諸葛亮、龐統為軍部副統帥,又以呂布、關羽、趙雲、黃忠、典韋、臧霸、張飛、甘寧等為十大上將,又分封八大金剛、十三太保等。
朝政上設立一宗二部三院制,一宗為皇室宗親部,二部自然是政治部和軍部,三院為政務院、法院、參議院。顯然,黃射的東亞帝國有點君主立憲制的樣子,不過這在當時能不能實現就不知道的,是需要實踐檢驗的。
八月,孫權在遼州稱帝,國號“東吳”,孫權建立東吳,孫權建國後,不再企圖征服中原,一路向北發展,一直打到西伯利亞。只是到達貧寒之地,人口稀少,談不上什麼發展。
一時間四國鼎立,曹丕與韓遂偶爾徵戰,不過過及到黃射的軍事勢力,雙方更多的是聯合,定下了韓曹盟約。
黃射獲得中原地區的許多領土,也不急著再次發動進攻,而是慢慢消化已有的成果。曹丕不成氣候,但是曹丕的先祖沒有解決掉,也不好滅掉魏國,以防狗急跳牆啊。
還有魏國大將司馬懿也讓黃射顧忌,涼魏聯合,黃射統一全國還有一段高階路線要走,不過攻佔幽冀並三州,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