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
伏色摩那的王府的牌匾已經被摘了下來。
樓蘭王下令賞賜郭子儀黃金一百兩,李默、薛琪,賞黃金五十兩綢緞一百匹。
伏色摩那的王府被查抄,所有財産籍沒。
張修和郭子儀正在伏色摩那的書房中翻閱著文書,想從文書中尋找一些紅妝的資訊,此時李默和薛琪也從門外走了過來。
還沒等李默開口,薛琪便開口道:“我和李默查過了,班察波光是昨天晚上被人帶走的。”
李默看著薛琪搶著說話,等她說完之後才道:“藍羽在逃跑的時候需要人質,沒想到她當時竟然會有這樣的判斷力。”
這時,從門外傳來一個聲音,“還有一件事情,你們有沒有發現王府的財寶都已經不見了。”郭子欽穿著一身明光甲大步走來,金色的頭盔和護心鏡在太陽下發出耀眼的光輝,郭子欽親自將眾人的賞賜運到將軍府,接見眾人。
眾人見樓蘭都督到來,皆行禮。
郭子欽步入正堂,看著眾人道:“諸位不必多禮。諸位一同破獲此案,我代表節度使大人對諸位表示謝意。”隨即郭子欽將話題轉向了此案,“樓蘭兵變的計劃未得逞,但是藍羽潛逃,足以看出藍羽早已想好了應對之策,此人極其危險,我們定要抓捕此人。我已經下令樓蘭附近的唐軍展開搜捕,而安西四鎮範圍需要節度使大人協助。”
張修道:“都督,我也正有此意,藍羽在西域經營已久,必須在安西展開搜捕。”
“事不宜遲,請大人傳書給節度使大人,在安西四鎮抓捕藍羽。”
張修行了一個告退之禮,走出了大廳。
郭子欽將目光移向李默,“李默,此案有你相助也加快了破案的程序,以你的才華,可為朝廷效力。”
“都督過獎了,此案能夠成功告破皆是張兄和大鬍子的謀劃得宜,李默只不過傳遞了一些案件的資訊而已。”李默作了一揖,“李默不才,只想雲遊四方,不想進入官場。”
郭子欽知道李默曾經以皇上欽點的探花而辭官雲遊,在京城之中也多次婉拒賀知章的舉薦,李默的婉拒,郭子欽早已預料,此時倒也沒有一絲不快,“這也是你以探花之名當年離開京城的原因?”
“是的。”
郭子欽笑道:“節度使大人對你稱贊有加。說你的詩有王維之俊美,孟浩然之空秀,你的意思我會稟明節度使大人的,李探花只想雲遊四方,成為一代詩家。”
李默笑道:“請都督替我感謝節度使大人,在下悠閑時便作詩一二首聊以自娛,萬不敢妄稱詩家。”
郭子欽看著站立在一旁若有所思的郭子儀,沉吟了一陣,道:“西域還很不穩定,你曾是軍人,我希望你留在軍中,九年前樓蘭一役,你是遭藍羽人陷害,並沒有罪。”
郭子儀沉默了很久,開口道:“這件事情並沒有結束,為了九年前戰死的兄弟,我一定要鏟除西域的紅妝。暗戰制敵和戰場制勝同樣重要,只有這樣西域才能安寧。”
郭子欽彷彿是明白了郭子儀的態度,點了點頭,“我知道你想要做什麼,朝廷現在想得也是同樣的事情,你盡管去做,我定會助你。”
郭子儀對大哥的支援有一些感激,但是卻不知該如何表達。
郭子欽微笑著走過來拍了拍郭子儀的肩膀,“諸位,若有什麼需要,隨時找我,軍務在身,我先告辭。”
眾人行禮,郭子儀離開了王府。
樓蘭兵變之後,朝廷提升了邊鎮的軍備等級,加強了邊鎮軍事巡視,也斬殺了一些吐蕃強盜,雖然與吐蕃表面上沒有正式開戰,但是目前吐蕃是敵國,兩國之間邊境的沖突無可避免。
大唐在西域部署重兵便是隨時做好與吐蕃開戰的準備。
在九年前,李隆基就準備舉國之力與吐蕃開戰,當時被張九齡和一些朝臣勸阻,若兩國開戰,正中了紅妝的計謀,吐蕃與大唐敵對是吐蕃國內主戰派的掌握吐蕃軍事,張九齡認為對吐蕃,在西域一戰定勝負,因此李隆基加強西域的軍事力量,隨時準備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一場區域性戰爭,以戰止戰。
李隆基命令兵部徹查此事,至今為止,朝廷對突然出現在城外的吐蕃軍,依然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對於樓蘭破獲兵變的訊息,兵部尚書陳希烈是又喜又憂,喜的是張修粉碎了藍羽奪佔樓蘭的計劃,憂慮的是他作為大唐的兵部尚書對樓蘭城外突然出現的吐蕃騎兵毫不知情,他令兵部整理了西域的軍事情報,除了發現吐蕃的強盜之外,並沒有發現吐蕃軍進入西域的任何線索。
陳希烈一向對李林甫唯唯諾諾,隨著劉羨之在朝堂中嶄露頭角,因此陳希烈也開始逐漸轉變自己的心緒,他決定將此事與劉羨之進行商議。
六部皆在尚書省,陳希烈拿著塘報親自來到了劉羨之戶部的府衙,劉羨之此刻正在批閱著文書,戶部郎中走進劉羨之的屋內,稟告道:“大人,兵部尚書陳大人請見。”
劉羨之停下了手中的筆,“有請。”
關於此事劉羨之的心中早有預料,因此他此刻也早已經知道陳希烈的來意,他將狼毫放在了筆硯上,整理了一下書案上的文書。
此時陳希烈走進了屋中,劉羨之起身相迎,兩人相互行了一禮,陳希烈的表情很客氣,“劉大人,現在前來不耽誤你的公務吧?”
“不礙事,都是一些部內的公務,陳大人請坐。”
兩人坐到了旁邊的紅木椅上,戶部郎中走進來,將盤中的茶水放至在小茶幾上,待戶部郎中走下去之後,陳希烈道:“不瞞劉大人,此次前來便是有一事想請教。”
劉羨之淡淡地笑了笑,“‘請教’二字萬不敢當,陳大人請說,若是我能幫得上忙一定不會推卻。”
在陳希烈的印象中劉羨之是一個公明廉潔不爭不黨之人,不像李林甫每談一件事情便要算計人心,權衡利弊,因此他說出了心中所想,“這是兵部收集到的關於樓蘭兵變的一些訊息,劉大人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