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在馬上,因為前面有隨從牽著馬韁繩,陳三郎便閉目養神,去觀想腦海的古書。
冥思不知光陰過,不知過了多久,忽然聽到有歌聲傳來,聲音嘹亮:
“山河烽火起,家園草木微;忍見狼豹現,恨知此身卑。我心拜明月,但求彩雲歸……”
陳三郎睜開眼睛,循聲看去,見到前面山坡處,有個人背負雙手站在那兒。其身形挺拔,一身白衣,看上去,頗有幾分飄然出塵之意,一看就知道是那隱士之流了。
所謂隱士,其實也有多種型別。其中真正厭世避居的少之又少,山野之地,野獸橫行,蚊蟲漫空,豈是等閑能住得長久的?而大部分的隱士,或是為了收心養性,或是避風頭,選擇一處風景宜人之地住下來,順便蓄養名望。
隱居養名,自古便有。也無從考究是哪個朝代便開始的俗例,只要人往林子裡一鑽,往茅屋裡一躺,名望便嗖嗖嗖地飆升起來。無數人紛紛拍手贊賞,說這樣風骨凜然,不畏權貴雲雲。
然而等待時機成熟,這些隱士立刻出山,進入仕途,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權貴人物。
隱者,自有心機,不外如是。
當然,也有不少人是為了避難,而不得不躲入深山居住,成為隱士。
現在躲在梅花谷的,便是此類。當蠻軍入境,這些文人士子不肯歸附,又難以背井離鄉逃到別處,便朝著深山峽谷裡躲進來。讀書人,除卻窮書生外,別的都是書香門第,家境殷實,當隱士,自然也不是孤家寡人,往往拖兒帶女,有妻妾為伴,有下人侍候著,生活也算安康。
嶗山是雍州境內最為出名的山川,不斷有人逃進來,這些人在山中難免碰頭彙合,互相之間,不乏相識者,慢慢地,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就形成了一個以梅花谷為主要地點的團體,美其名曰:梅花社!
梅花社有聲名傳揚,當初蘇鎮宏把持府城時,也曾派人來請隱士名人出山,不過人家不買賬。蘇鎮宏為了維護自家名聲,也不逼迫,不再理會。
許多時候,屠戮文人士子都是極為忌諱的事,很容易招惹口誅筆伐,失去人心。
當日揚州元文昌勃然大怒,不但是因為元哥舒沒有把陳三郎抓回來,還有些別的原因,就是元哥舒殺了楊老夫子,燒了陳家莊。
那時候,元哥舒氣急敗壞,因此失了分寸,才犯下大錯。
元文昌雖有反心,但絕非石破軍之流。石破軍屠刀倒不管什麼道德仁義,名望聲譽。只是如此,絕不能成事。
陳三郎知曉了梅花社的事,自是不肯錯過,眼下還沒到梅花谷,就先遇到了一名隱士,聽起詩句,彷彿蠻有才華的樣子,並且飽含愛國之心。如斯想著,莫名便多了幾分期待。
那隱士被聲響驚動,轉過身來,看見兵士人馬,頓時嚇一跳,吃驚起來,非常利索地轉身就走。
陳三郎叫喚道:“兄臺請留步!”
然而那人聽見,走得更快了,奔跑起來,口中還大叫著:“有人進谷啦!有人進谷啦!”
叫得像被人砍了一刀似的。
陳三郎見狀,頓時呆住,作聲不得:這演的哪一齣?隱士養氣,沉靜堅毅,怎會這般模樣?完全顛覆了剛才放聲吟歌的傲然形象。
牽馬的小廝小聲嘀咕道:“公子,我們把人給嚇壞了。可我們,也沒做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