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案很快擺好,就是個小小的方桌,由於波浪顛簸,都有些擺放不穩。逍遙富道看不過去,伸手一按,用了手段,那桌子登時像立了根似的,一動不動了。
這一手不費多少法力,但在外行人眼中,那便是神通表現。周分曹等看往逍遙的目光,立刻充滿了欽佩贊嘆。
他們都以為,肯定是道長作法獻祭。
一會之後,三牲饅頭之類的祭品紛紛端呈上來,放在臺案上,隨後又是香爐紙錢等必用品,擺滿一桌子。
好在撤出涇縣時,把諸多資源都搬到了船上,因而此刻能拿得出來。那三牲,都是活殺的,放了血,用碗裝住,擺在案上,殷紅一大碗,分外顯目。
此刻天色已經陰沉到了極點,烏雲四合,攏聚在上空,不斷翻騰著。時不時掠過閃電,形狀猙獰。隨著閃電,便是雷鳴,十分駭人,只是那雨點遲遲不見落下,卻更讓人憋悶得慌。
風聲呼呼,席捲起波浪,一陣陣的。有時候一波浪掀起,驚瀾壯闊,如同會移動的山頭,撲面而至,使人心驚膽戰,怕被那一浪劈頭蓋臉打下來,會把整艘船都給砸翻。
許多人不敢在外面看,紛紛躲在船艙中,虔誠的,諸如陳王氏等,已經跪倒在地,合十祈禱龍王爺息怒……
這一艘船如此,別的船更不濟,好在平時訓練約束甚嚴,不至於大亂,還能穩得住秩序。
逍遙富道湊到陳三郎耳邊,問:“不是說換祭品嗎?怎麼還擺這些貨色?”
作為根正苗紅的修士,逍遙自是知道所謂獻祭絕非老百姓所想的那樣,具備如此良好效果。說白了,這就是個儀式,經過了神化而已。
陳三郎回答:“先禮後兵,你打個頭陣。”
逍遙心裡好一陣腹誹,也不推託,在他意識裡,也有些躍躍欲試,要與對方交下手,掂掂斤兩。自從嶗山回來,他閉關觀中,也是煉制了些厲害法器,正好有機會用出來,驗驗成色。
當下不再廢話,站到案前,輕車熟路,把那一套花樣動作施展出來。為了配合這套姿態,葫蘆符咒那些都收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桃木劍與拂塵。
這些吃飯的家夥,自然隨身攜帶。
手上動作不斷,口中念念有詞,好一個行雲流水。最後桃木劍往臺案上一拍,一手抄起祭品,一樣樣地往水裡扔去,口中大喝:“天地有龍,遇水而靈;今獻祭品,佑吾安寧!”
說著,圓睜雙目,目光巡視那些翻騰的波浪。
但見祭品掉進浪濤裡,好像石子入海,渺小無比,連一點水花都看不見,轉瞬便沉淪不見了。
風不見小,嗚嗚然;濁浪更猛,拍打在船身上,發出讓人牙酸的響聲。
周分曹等堅持不回船艙,都在等結果,一個個伸長脖子來看,見到逍遙作法完畢,可那龍王爺似乎並不買賬,暴虐如舊,不禁大感憂慮:難道歷經種種波折苦難,突破了元氏的數千兵甲攔截,最後竟是折送在老天爺手裡?
非戰之罪,最為不甘!
逍遙富道臉色也是難看:好妖孽,真當本道爺是擺設嗎?半點面子都不肯給,我就是拼了命,也得剝你一層皮下來……
正胡思亂想間,就聽到周何之失聲大叫:“天吶,那是什麼?”
他雖然性子有點弱,見識不多,但作為一個讀書人,還是有風骨,甚少表現得如此失態。
諸人紛紛循著他指尖看去,可只看到波濤洶湧,並未有其他。
周分曹疑問:“何之,你剛才見到了什麼,如此驚駭?”
周何之面目蒼白,說話都結巴了:“好,好像……是一條龍……”
龍?
眾皆側然,驚疑不定,這可是傳說中的東西,怎麼會活生生出現在涇江。雖然千百年來,關於龍的傳聞不絕於耳,特別是涇江,“龍王爺”的說法深入民心。但對於飽讀詩書的人而言,他們更相信所謂傳聞,多是野史,事實如何,值得商榷。
上一次陳三郎過洞庭,龍君邀請,在天下傳得沸沸揚揚。周分曹聽說了,一笑置之。他是很欣賞那篇《嶽陽樓記》,可龍君請飲,一夢而言。此傳聞的意義,和把狀元比喻成文曲星有異曲同工之妙。
“真是龍!我見到了它一段軀幹,蜿蜒盤旋在水中,鱗片如麻,絕對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