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無它,這三天下來,工地開飯,頓頓都是香噴噴的白大米飯,管飽;還有菜蔬,晚飯還有大片的肉。
這等待遇聞所未聞。
涇縣隸屬江南,雖然乃是富庶之地。但底下層的百姓日子,過得也是緊巴巴的,不乏窮苦人家。一個月也就能吃上那麼幾頓肉,還是零碎的肉。而如今來幫陳縣令做工,吃得如此之好,簡直像是天上掉餡餅。
讓眾人樂開懷的不光是飲食好,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工錢天天發!
這又是一項前所未聞的規矩。
工錢結算,一般都是能拖則拖,最後能發放清楚,剋扣少些就謝天謝地了。陳三郎倒好,不但不克扣絲毫,還每天收工後發放,絕不拖延。
眾人聽說,夥食工錢的規矩都是陳縣令親手下令制定的。對此,執行負責人周何之曾進言,說不必如此慷慨。
這是出於省錢的立場,別小看一頓飯一片肉一文錢,當基數大了,每天就是一筆龐大的開銷,能摳下一點,積沙成塔,就頗為可觀。
楊老先生也勸過。
然而陳三郎不為所動,親筆手書:“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筆墨酣暢,懸掛在縣衙之上,以為警醒。
此書傳出,與《嶽陽樓記》中的論點相照應,在士林文壇上成為美談。一時間,名聲鏗然,民望如流。
這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實幹驗證。傳揚出去,許多人都眼巴巴跑來,希望能幹上活。又有不少人士來投,要做門客幕僚。
聚人,便是如此。
別說什麼情投意合,一照面就燒黃紙斬雞頭,結義兄弟。那都是小說家言,演義居多。別人來投,一定要看你有沒有足夠的發展前景,有沒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有沒有容人之量……
諸多因素集合,就決定你最後能成多大的事。
當然,每個人都需要有成長的過程,這就是後面的事了。
……
南陽府,一座庭院中。
午後,日頭有點火辣,在樹蔭下,莫軒意正在翻閱一份情報。情報上所寫的,都是關於涇縣那邊的情景,關於陳三郎的近況。
看完,他手指在石案上輕輕敲著,喃喃道:“這位狀元郎,倒非死讀書的書呆子。之前看他的科舉文章,筆鋒太露,太剛易折,本來以為就是書生意氣,不足為患。現在看來,卻有點門道。”
空談誤國,俗話有說:書生造反,三年不成。因此一向以來,他都不大看得起讀書人。然而如今看陳三郎新官上任,做事,一件件,果斷利索,很有氣魄;而且思路分明,不受左右幹擾。
“只是他哪兒來那麼多錢?”
莫軒意感到疑惑,他可是打聽得清楚,陳三郎不過出身寒門,底蘊淺得很,根本沒有那麼多財力耗費。
“也罷,明天就去涇縣看一看吧。”
想著,眼皮合下,靜坐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