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當時的辛棄疾來說,人數,亦或者是其他的條件,都對於他沒有任何的意義。”
“他就是要去做,所以他去做了。所以他成功了。”
“這是個讓人窒息,且不敢相信的事情,他率領五十騎勇士,夜闖足足五萬兵馬的金兵大營,在毫髮無傷的情況下,將叛徒張安國生擒,隨後不遠千里,將張安國押送回了南宋朝廷,交給皇帝發落。
這是傳奇小說裡面都不敢去寫的橋段,但是卻真正發生在了歷史當中,不容任何人辯駁。
果然,其實現實比小說更加扯淡,因為至少現實是不需要任何邏輯的。
懦夫在未死之前,已經死了很多次,而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辛棄疾,就是這樣的一位勇士。
於是二十三歲的辛棄疾,將張安國押送回南宋朝廷。
舉國為之鼓舞,人們爭相前來拜訪這位,僅僅只率領數十騎兵深入敵境,生擒叛徒的.......南歸人。
當時的南宋百姓,依舊還記著曾經岳飛所做的一切。
當他們看到辛棄疾的出現,是無比欣喜的,他們都覺得這是上天格外的開恩,才為大宋降下了這樣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將!
無數人都覺得,他很快就能夠官拜大將,上陣殺敵,恢復中原,甚至能夠完成當年岳飛,嶽武穆都未曾完成的偉大壯舉!但辛棄疾自己或許都沒有想到。
他做出了這樣令人不敢相信的偉大的事情,等待著他的,卻不是實現他理想的廣闊的天地,與之相反是消磨他鬥志的漫漫長夜。
他寫了很多的奏疏,核心都是想要收復故土,但卻都石沉大海。
最後他得到的不是北伐的命令,而是調他去往後方,去當一個地方的父母官。
於是他去了滁州,乾的相當的不錯。
順便還在寫著有關於北伐的奏疏。
而儘管民間對於他的奏摺廣為好評,當時的朝廷,卻無比的冷淡。
滁州乾的不錯,那行吧,去下一個地方。
去江西吧。
於是辛棄疾啟程,前往江西。辛棄疾在路過江西萬安之時,在贛江河畔,聽到了鷓鴣的叫聲。
行不得也,哥哥的叫聲,何等的感時傷懷?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抬頭北望淪陷的故都汴京開封,可惜啊,無數的山巒卻把我的視線所遮擋。
他們真的擋了嗎?
擋不住的。
擋不住的不是眼光,是他的夢想。
但他的夢想沒有實現,他去江西,是去剿匪的。三個月平定匪患,也做的相當的不錯。
隨後調到湖南,他終於有了機會建立了一支屬於他的軍隊,步卒兩千,馬軍五百的飛虎營,人數不多,但辛棄疾將其看做了是日後北伐的種子。
因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事實證明,他的練兵手段也很不錯,飛虎營雄鎮一方,乃是江上諸軍之冠。
但遺憾的是,組建不過一年,飛虎營便遭到了解散。
言官彈劾辛棄疾練兵花費巨大,用錢如泥沙,而辛棄疾據理力爭,卻於事無補。
因為宋朝的皇帝,並不想北伐,所以這樣一支軍隊的存在,在南宋皇帝眼中看來,是沒有意義的。
隨後就是多年的調動,辛棄疾成了一名救火隊員,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有他。頻繁的調任甚至不下四十多次。
他一邊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一邊不斷的上書朝廷,表明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