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人生總是有起起落落的,這也正常。
黃州呆了五年之後,蘇軾也到了起復的日子了,
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
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
神宗駕崩了。
這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
宋神宗還在的時候。
王安石是宰相,得到皇帝的信任,位高權重。
但是當宋神宗死去之後,一切卻又有了改變。
哲宗上位了。
嗯,就是那一位宋朝罕見的馬上皇帝。
但是年幼的哲宗,並沒有親政,當時把持政權的是太皇太后,高氏。
原本蘇軾這個年紀,已經是不準備繼續跋山涉水,再去其餘地方了。
四十七歲的年紀,也不低了啊。
所以他原本是在常州,都已經選好了自己墳墓的地址。
這地方水網交錯,風景優美,還有許多的朋友,身邊也有著家人的陪伴。
還不缺錢。
真的是個養老的好地方。
但有時候命運就是這樣。
之前說了,在其餘人看來,其實蘇軾的政治立場很明確,也是反對王安石的人。
所以他會因為王安石的得勢而被貶。
同樣,他也會因為王安石的失勢,而扶搖直上。
這是黨爭,也是一種補償,更是一種官場上面的隱藏的規矩。
是的,太皇太后高氏並不喜歡王安石。
他反對變法,所以啟用了王安石絕對的死對頭。
司馬光。
舊黨上臺,那當年被清算的那些人,自然要回來。
而蘇軾,就在舊黨的名單上。
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
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嗯,半年的時間,從一個團練使一路飆升到朝廷三品大員。
對於自己人,肯定是要寬厚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