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情甚至會引起朝堂上面幾乎絕大部分人的反對,而這些反對的人,全都是蒙元貴族。
因為張養浩希望朝廷,重開科舉,再一次建立一個上下層交流的通道,給天下人一個機會。
給那些依舊在不斷讀書的學子們一個機會。
元仁宗答應了。
或許這就是他為什麼能夠當一個仁宗的根源所在。
仁宗,仁宗,至少性格,都還算得上是不錯的。
1315年。
這一年,張養浩以禮部侍郎的身份,主持了科舉考試。
而這一天,距離忽必烈建立元朝已經過了足足四十四年。
半個世紀,多少人可能已經埋在了黃土裡。
因為時代不允許他們出類拔萃,不允許他們出人頭地,所以他們只能夠帶著自己的無奈進入黃土之中。
最終死不瞑目的看著棺材一點點的腐爛。
張養浩很明白那些懷才不遇的人的心情。
所以他看著一張張的臉龐從他面前不斷的走過。
這裡面有些人尚且年輕,有些人的臉龐已經有了一些風塵,甚至於有些人已經是白髮蒼蒼。
但這些人沒有一個例外,他們都滿帶著感激看著張養浩。
在科舉之後,那些新科舉人們甚至一起來張養浩的府邸拜訪。
只是張養浩一一拒絕。
只留下了一句話。
“諸君子,但思報效,奚勞謝為。”
報效誰呢?
元朝。
那報效元朝對不對呢?他們應不應該對於這個朝代,帶著一種憤怒呢?
應該去指責他們嗎?
或許這是一件大可不必的事情,因為他們或許當官是為了榮華富貴,但不可否認的是。
他們當官,也是為了黎民百姓,至少有著他們的參與。
整個天下,多少會更好一些。
但總不至於更壞了。
不管他們去做什麼。
從個人上面來說,張養浩是他們的恩人,也是元朝之後,十五次科舉,其中一千多名進士的恩人。
從廣義的層面上來說,張養浩於天下也有一個巨大的貢獻,那就是至少,他打通了一個通道,一個能夠讓漢人能夠往上走的通道。
他所做的這一切,是沒有錯誤的。
如果非要說有,那或許就是亡國之恨。
可惜之前就已經說過了,那遙遠的國度,早就已經不在他的記憶當中了,張養浩的初衷,為的只是這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