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裡要額外提一下,雖然說十面埋伏這個詞語。
是用來形容當下的戰爭局勢的,但實際上來說,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這個詞語。
相反,這句話應該是後世寫小說的人杜撰出來的。
韓信對於項羽,自然是抱著一種絕對重視的態度。
曾經的經歷讓他明白,項羽的正面作戰,以及楚軍的突擊能力,到底有多強。
所以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作為中軍,正面迎擊項羽。
並且不僅如此,將軍孔熙率領一部分軍隊在左,將軍陳賀率軍在右,形成一個左右策應的局面。
劉邦再率領一部分軍隊為後鎮,同時後鎮左右,周勃,柴武依舊率軍坐鎮。同時英布和彭越則是在項羽的側後方,防止項羽突圍。他們尚且不提。
韓信的正面,就是一個大範圍,大縱深的陣型。
韓信面對項羽給出的答案很簡單。
你項羽不是突擊能力,正面能力很厲害嗎?
我六十萬大軍就擺在你面前,有種你就把我六十萬的大軍都給打穿!
換成是其餘人,那或許看到這個陣勢就軟了。
但是換成項羽,六十萬又怎麼樣?
就算是人再多,又如何?
項羽提槍上馬,親率自己大軍出擊,正面衝擊韓信所率領的三十萬大軍。
這一戰,過程有些存疑。
這個疑惑在於,韓信到底輸了沒有。
史書上面的記載,淮陰先合,不利,卻。
從這上面騎士很好解釋,淮陰侯先戰,戰不利,於是退卻。
額,但熟悉韓信的人知道,韓信玩兒過很多次佯裝潰敗,所以誘敵深入的局面。
但面對項羽,這個說法到底是如何。
很難具體的評判。
但誰輸誰贏不是很重要,一次失敗,不是完整的戰爭。
韓信的三十萬大軍反而是被楚軍打的開始連連的後撤,楚軍追擊,但就在這個時候,左右兩邊的陳賀孔熙直接出兵,兩翼夾擊項羽。
而韓信也在這個時候殺了一個回馬槍,三面夾擊之下,楚軍不低,大敗。
項羽無奈之下,只能夠撤回垓下駐守。
這一戰,可以說已經是手到擒來。
最終的結果,無非就是漢軍的損失如何。
畢竟困獸之鬥,尤為兇狠。
而對於韓信來說,韓信是一個非常擅長於減少戰爭損失的人。
所以這個時候,他想出了一個,在當時的局面來看,是近乎於無解的計策。